桃園區農業改良場郭坤峯場長暢談 與農民共享創新技術 提升農業生產效率
:::

桃園區農業改良場郭坤峯場長暢談 與農民共享創新技術 提升農業生產效率

口述•資料提供/郭坤峯  整理/郭燕鳳、楊毓馨  攝影/李碩

 

桃園區農業改良場(以下簡稱桃園場)多年來協助農民解決經營問題,持續投入蔬菜產業的技術創新研發,最終希望提升農民收入與競爭力。為達成此目標,桃園場場長郭坤峯表示,首先要盤點問題;接著發現葉菜產業耗費人力,整地作業占人力9%、種植占29%、栽培管理占17%、採收則高達45%,缺工成為第一個問題。因此從種植到採收,我們思考要如何一致性解決缺工問題? 

圖1. 郭坤峯場長跟同仁們說,要協助農友解決經營困境,首先要盤點問題。
 

系統化發展省工自動化、智慧化設備
一、    播種/移植
臺灣葉菜栽培多採用直接播種和移植苗2種,為了省時、省工,甚至縮短蔬菜生長期及降低病蟲危害,桃園場研發出國產第一台「葉菜可變行株距移植機」,郭坤峯場長指出,這部機器的作業效率為傳統人工移植的3.8倍,移植成功率95%,大大提升了農民的工作效率和時間成本。

圖2.「葉菜可變行株距移植機」提升3.8倍的人工移植率,達到省時省工的效果。

二、智慧灌溉
因應蔬菜產業缺工及氣候變遷,桃園場很早就投入智慧灌溉系統開發,郭坤峯場長笑著說,「智慧就是把農民的經驗智慧化,我們陪著農民去澆水,逐漸把他們的經驗轉換寫在程式裡。」桃園場利用程式積木設計,以智慧灌溉自動控制澆水,已輔導多處農場建置智慧灌溉系統,這套系統會即時發布警訊至手機,讓農民隨時掌握田間灌溉狀況,並可依據天候溫度高低,適時調整灌溉量,可節省9%灌溉水量,並可有效減少90%灌溉勞力。

圖3. 桃園場利用程式積木設計,以智慧灌溉自動控制澆水。

三、收穫
臺灣溫室蔬菜主要以莧菜為主,其收穫方法為人工手持鐮刀採收,這麼熱的天氣,讓一個歐巴桑要怎麼去採收這些菜?郭坤峯場長話鋒一轉說道,機械採收可替農民節省採收時的人力及工時,於是桃園場研發出「葉菜電動散裝收穫機」,相較人工收穫可節省66.6%操作時間,且損傷率小於5%。

圖4.「葉菜電動散裝收穫機」相較人工收穫可節省66.6%操作時間。

栽培技術模組化,導入生產流程
第二個待解決的問題是產量與品質受環境影響大。因此,桃園場開發栽培技術模組化,並輔導農民導入生產流程管理,達到計畫生產不滯銷。例如導入整套的病蟲害綜合管理(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IPM),倡導預防勝於治療的觀念,提醒農民藥物使用是最後手段,且須避開不能噴灑農藥的領域,除提高葉菜品質外,也保障消費者吃的安全。

圖5. 倡導安全使用藥物暨農要減量,利用IPM病蟲害綜合管理方法杜絕病蟲害發生。

並開發生產排程與智慧接單系統,幫助農民接單之後,可以決定種植的日期、區域,或是讓他們能依據葉菜種類、生長天數、氣候條件等推估出貨時間及單位面積產量,進行病蟲害預警及排程接單生產。
 

推動設施葉菜智慧農業生態系
    郭坤峯場長以堅定的口問說:「我向來強調研究成果要落地,落地一定會受到農民挑戰,有挑戰,才會再研究再進步,最終將享有好的成果。」為了推廣農業創新研發成果,把技術轉給農民,桃園場找了一兩位主力業者先行輔導,例如桃城蒔菜農業生產合作社、佳雨有機農場等,一一解決農民提出的問題。「陪伴他們、取得他們的信任,當主力業者熟悉並善用這些技術,成效顯現後,口碑行銷比我到處講100遍都有用。」郭場長說道。

圖6. 開發「設施電動管理作業機」,可於遠端作業時觀察機具作業狀況。

圖7. 電動式散裝葉菜收穫機示範收穫青江菜,並不會有損傷而影響外觀。

示範場域深獲肯定後,為持續推廣自動化、精準化、智慧化耕作方式,桃園場積極推動設施葉菜智慧農業生態系,期透過智農生態系廠商與桃園市、新竹縣等地方政府合作,以及農業科技司、農糧署的補助,提供平價的設備,普及設施智慧生產,提升農民收益。

此外,桃園場也協助主力業者拓展通路。以桃城蒔菜農業生產合作社為例,由於現在的年輕消費族群完全可接受7-11的生鮮食品,截切蔬菜對上班族而言很重要,顯示有一定規模的市場。桃城看到這個趨勢,開始做截切蔬菜,桃園場用智慧農業幫助它的生產端更穩定,使它的後加工功能沒問題。

 

青農返鄉帶動產業永續發展
關於青農輔導,桃園場也是一整套的規劃。桃園場與中央合作,主要在解決土地取得問題、資金的貸款等,並提供一些農業技術相關訓練、產品行銷與財務管理課程。例如新竹地區有一對年輕夫妻,有5分地卻不會種植,桃園場於是花時間輔導,現在已經是不錯的示範場域了。「當他們願意現身說法,自然有種種原因能夠將年輕人組織在一起。年輕人喜歡互動、樂於分享,我感覺是青農帶動臺灣農業發展,青農返鄉其實是一個正確的抉擇。」郭坤峯場長表示。

「輔導青農組成聯誼會,讓他們串連在一起,是過去我推動百大青農的設計概念,目的是讓他們彼此的訊息相互流通、技術分享。」郭坤峯場長回憶往事道。他們會變成一股很強大的監督政府的力量,這是好件好事,有青農的監督,這個產業才會進步。

圖 8. 桃園場不定期舉辦各類型技術觀摩會,藉此讓農友彼此交流學習,進而提升農民收益。

圖 9. 桃園場轄區耕作面積最大就是設施蔬菜、綠竹筍和水稻。

圖10.位於桃園場的桃園區農產加值打樣中心,提供即時性一對一諮詢服務協助農友評估投入二級加工產業。

開發技術套組深耕校園 推動食農教育
針對環境友善、消除飢餓、永續城鄉,是桃園場關切且正在做的事。有別於農會以辦活動來推動食農教育,郭坤峯場長認為,桃園場是改良場、是技術研發單位,故採用穩健的推動法,首先,把同仁的技術重新整合,然後建立一技術套組連結政府資源,系統性進入學校實作場域,找有興趣的老師參與,接著辦理教學與技術種子師資培訓課程,進一步解決學校的問題,最後輔導青農組織運用該技術,協力建置場域軟硬體。

例如,學校的枯枝落葉,每年要花十幾萬元運走,桃園場就提供堆肥箱,讓學生自己動手做,讓這些枯枝落葉循環利用變成肥料,拿來種菜。這些菜就成為學童午餐的加菜或讓學童帶回家,透過學生進到學校、家庭,觸及老師、家長。另一方面將食農教育融入課程設計中,有的學校會把智慧灌溉當作資訊課的教材。


團隊運作,陪伴農民轉型升級
強調科研落地的郭場長說,「我深知桃園場轄區種植面積最大的就是設施蔬菜、綠竹筍和水稻,所以我們針對需求研發,而有好的技術就要擴散,讓大家一起使用,甚至擴散到國外去,產品外銷是一種方式,設備軟體也是一種方式。」
「另外,我很重視跟農民互動,陪伴農民很重要,陪伴的過程會發現問題。而這個問題需要我們去解決,又可以變成桃園場的研究項目,所以我強調這是一個正向的回饋。」桃園場透過跨課室團隊運作,提供省工機器農事資訊服務、採後處理等方案,協助農民轉型升級,就是希望提升效率、促進整個生產過程安全、降低氣候變遷下的風險,最終達成整個設施產業的高效生產。
 

圖11. 桃園場研究人員投入心力研發新技術獲過內外專家及專業肯定。

 

後記

113年度由農業部與亞洲生產力組織(APO)共同舉辦的「蔬菜種植創新技術研習會」,於6/3-6/7展開為期五天的研習會議,與會國家共14 國25人。6/6參訪桃園區農業改良場,由郭坤峯場長開場致歡迎詞,並提及研究成果落地之重要性。隨後學員們至試驗溫室觀摩「葉菜可變行株距移植機」、智慧灌溉自動控制系統、「電動式散裝葉菜收穫機」等,並參觀香莢蘭栽培。與會學員親自體驗使用「葉菜可變行株距移植機」,獲益良多。

郭坤峯場長開場致歡迎詞

「蔬菜種植創新技術研習會」與會國家共14 國25人。

學員觀摩「葉菜可變行株距移植機」、智慧灌溉自動控制系統、「電動式散裝葉菜收穫機」。

學員觀摩桃園場,獲益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