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創新
:::

農業創新

  •  2023.09.20

    綠裝修商業生態系的跨域建構與創價

    對消費者而言,室內的裝修是居家生活的最後一哩路,台灣過去雖有引入國際綠建築與綠建材認證系統,如LEED認證與美國國際WELL建築研究院™的WELL認證,但都較著重於環保節能或建材本身的控管。對於攸關民眾生活品質的住家室內修繕、裝潢,動輒新台幣數十萬到上百萬元,始終沒有建立完善的標準施作流程與認證機制,導致裝修糾紛層出不窮,或是裝修完畢後看似很健康,但其實生活在病住宅卻不自知。

  •  2023.08.23

    從消費者的多樣變化看市場供應方式改變-以農業為例

    記憶中還是學生的時候,台上教授說著消費者行為研究、消費者趨勢等課程,總是述說著需要透過模型假設驗證,設計一套商品銷售的方式。隨著時代變遷,課本上的知識逐漸成為背景,取而代之的是過往想都沒想過的方式,也呈現著很難相信的結果,在農業是否也是呈現這樣的現象,值得一探究竟。不過消費者研究還是有很多面向需要探討,不能否認過往的研究與知識,筆者因看了一些文章有感而發,不代表全貌。

  •  2023.07.05

    導入市集/商圈綠色行銷輔導手法

    輔導綠色市集/綠色商圈成為推動綠色行銷推廣的示範標竿,一直為本中心輔導團隊的核心工作項目之一,過去幾年的深耕輔導,也建立良好的示範效果。

  •  2023.05.24

    三在戀雲林 產銷一條龍

    對於近幾年政府許多的政策制定及推動,對台灣的食安發展是朝正向的發展,但這些政策多半涉及不同部會,在未有完善的溝通與分工的前提下,倉促推動,實際的推動成效不如預期,國內食品業中的中小企業,評估佔總體業者超過97%以上,但目前有能力趕上法規變動速度,進行多項食安新措施是那不到3%的中大型食品業,尤其在追蹤溯源工作上,也僅有中大型業者有獨自能力向上溯源。

  •  2023.05.10

    農業「夯」新聞 你我都能掌握的寫作原則

    在面對每天包羅萬象的新聞流下,如何成為脫穎而出且具有高度關注的新聞,是各產業一決勝負的關鍵。提供一篇媒體願意露出刊載,以及曝光度超高之新聞稿,是眾多農業相關單位及各式公關活動企劃不可輕忽的一環。

  •  2022.11.01

    當經營模式遇上農業-以某茭白筍農場為例

    現代農業經營已由一級產業轉型到六級產業,農業從業人員也從只懂種植技術的純農民跨到必需了解經營管理的農企業,為了創造農產品的附加價值,除了種出令人驚豔的產品外,通路多樣化,顧客關係管理、電子商務運用,數據管理等開始影響到農民獲利及維繫顧客的能力。去產業價值鏈、去中間化增加附加價價值的活動或是跨界整合的經營模式已經蓬勃發展,此概念在農民必須結合成產銷班、農企業或企業化經營才能迎合新世代的挑戰。因此農業經營模式創新(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的學習成為農業組織必須掌握的重要工具。

  •  2022.10.12

    台灣農業設施發展太陽光電的限制與挑戰

    從台灣北部出發,一趟高鐵南下,沿路不難發現許多工廠、建物的屋頂已覆蓋著光電板,成為日常景色。國際間談能源轉型,將淨零碳排、發展零碳經濟設為共同目標,甚至透過貿易規範、徵收碳關稅等機制,牽動並加速各產業上下游的轉型速度。隨著綠電需求增高,使得盤點並發展各項潛力電能來源成為必要,舉凡工業、一般住宅等領域皆陸續推進綠能發展,而其中佔地面積不少的農業用地自然沒被忽略。

  •  2022.09.15

    翻轉國產材應用思維-以相思木產品開發為例

    國產材的供應鏈要能持續運作,在種植、加工、應用端都需要達到平衡。為了建立永續的生產鏈,除了不斷開拓相思木的使用可能性外,高森興業更以高於市場的價格收購臺灣相思木,並將每批收購的木材以溯源的概念進行編號,並且一步步地往實踐「砍一棵樹、種一棵樹」的理想邁進,讓這條國產材的應用之路走得更長遠。

  •  2022.08.05

    從農業中淺談淨零排放

    各國為實現淨零排放紛紛提出相關減碳計畫,在台灣則由農委會率先提出農業淨零排放並於2021年9月1日成立「氣候變遷調適及淨零排放專案辦公室」,作為統籌規劃農業部門因應氣候變遷政策、跨機關協調的專責單位,推動農業調適及減排相關措施。

  •  2022.07.11

    從農村勞動力缺乏看農業機械代耕團的發展

    台灣農業因自由貿易經濟競爭、農村農業勞動力老化、二代接班問題層出不窮,青年從農亦須面對生產技術、農地需求、資金缺乏、行銷策略等各項挑戰。為解決農村勞動力問題,青年農民輔導為近10年來政府施政重點,透過農業加值創新輔導與活化農村勞動力,整合產業、官方、學界、研究單位等輔導資源,依農民發展需求給予協助,提升企業化經營管理能力與創新整合思維,並建構從農交流平台與輔導措施,輔導加入產銷班、合作社場、與產業群聚與農企業經營等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