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專訪
-
2025.11.19
從沒落到重生:陳建行的歸來牛蒡復興之路
屏東歸來因獨特紅土與豐沛地下水,曾是「臺灣牛蒡原鄉」,但因外銷受阻與產業沒落而逐漸被遺忘。返鄉青年陳建行在地方團隊的號召下,推動牛蒡復耕、成立產銷班,並以加工帶動生產,打造「大力蔘」品牌,導入有機栽培與一條龍加工模式,成功重建品質與市場,現已占全台有機牛蒡八成市占率。從復興產業到獲得十大神農獎,他持續以創新技術與設計帶領牛蒡走向國際,期盼重現「牛蒡原鄉」的榮景。
-
2025.11.06
從零開始,青農張建豪與「秝豪花生」開創農業新價值
青年農民張建豪返鄉種植花生,從少量耕地逐步擴大至三公頃,並成立「秝豪花生」品牌。他導入機械化提升作業效率,建立乾燥與加工流程,改善傳統產銷結構,同時透過品牌行銷與網路平台,推廣產地直送及可追溯產品。除農務經營外,他也推動食農教育及在地連結,期望以差異化產品與穩定品質,打造具地方特色的花生產業模式。
-
2025.10.30
從國際舞台返鄉,謝政佐推動九孔產業新生與水產創新
謝政佐來自宜蘭壯圍的九孔養殖世家,曾於海外進行水產養殖與外交協作。返鄉後,他接手家業,面對九孔養殖產業的衰退,創新採取天然海水養殖、育種研發出抗病、高成長的「文心鮑」品種,並擴大養殖龍蝦、白蝦、臭肚魚等多元水產。為推廣養殖文化,他與妻子創立「漁人故事館」,結合產業、教育與光觀體驗,並以自有品牌「高康鮑」「高康蝦」「高康斑」行銷市場,持續推動水產業永續轉型與地方創生。
-
2025.09.30
郝鳳霽以共好理念培育阿里山百合
位於阿里山的「嘉義縣阿里山百合生產合作社」自1992年成立,從菊花轉型栽種香水百合,以共產共銷制度建立穩定經營。主事者郝鳳霽堅持友善耕作,種出全台品質第一的百合,每年產量達150萬枝。如今二代返鄉加入,推動「為自己買花」行動,拓展家庭、餐飲等新通路,更舉辦首屆「阿里山百合花季」,吸引年輕族群參與。合作社正以共享、創新與永續,打造高山花田的品牌新價值。
-
2025.07.28
蔡英地以智慧養鵝革新傳統農業
在雲林的農業重鎮中,一場結合智慧科技與永續理念的農業革命正悄然展開。第三十四屆神農獎得主蔡英地,於2018年回農,並且在技術開發完成後創立「向天歌創新農業股份有限公司」,透過智慧化的非開放式禽舍養殖技術、太陽能與循環農業整合,為傳統的鵝隻養殖產業注入創新動能,成為臺灣農業轉型的典範。
-
2024.06.07
以善念種出極品紅龍果 「紅龍果達人」范振清專訪
紅龍果是仙人掌的果實,原產於巴西、墨西哥等地區,荷蘭人於1645年正式將紅龍果引進臺灣,當時的品種結果率低,果實小且無食用價值,故鮮少人種植。早期僅臺中、彰化、南投部分地區種植紅龍果,且以紅皮白肉為主,因紅通通的紅龍果外表討喜又耐放,遂成為神明供桌上的供品。
-
2024.06.05
桃園區農業改良場郭坤峯場長暢談 與農民共享創新技術 提升農業生產效率
桃園區農業改良場(以下簡稱桃園場)多年來協助農民解決經營問題,持續投入蔬菜產業的技術創新研發,最終希望提升農民收入與競爭力。為達成此目標,桃園場場長郭坤峯表示,首先要盤點問題;接著發現葉菜產業耗費人力,整地作業占人力9%、種植占29%、栽培管理占17%、採收則高達45%,缺工成為第一個問題。因此從種植到採收,我們思考要如何一致性解決缺工問題?
-
2024.06.03
追求共生、共榮、共好 桃城蒔菜農業生產合作社負責人 邱冠鈞
位於桃園八德的邱家菜園已傳承至第三代,邱冠鈞於2007年3月返鄉務農,學習如何以溫室栽種短期葉菜,透過父親的經驗教導,以及農政單位的陪伴輔導下,他逐步嘗試創新與改變,一步一腳印,終於走出屬於自己的路。
-
2024.05.20
綻放自土地的幸福滋味 專訪酪梨達人沈世政
嘉義竹崎目前是全臺酪梨第二大產地,也是品種最多的區域,而當地產銷班班長沈世政,被稱為「酪梨達人」,他種植的酪梨除了受本地消費者青睞外,亦曾受邀至香港美食展參展,甚至還有顧客透過貿易商出口至中東,讓竹崎酪梨產業享譽海內外。
-
2018.09.13
專訪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試驗所所長陳駿季》工業4.0助攻 智慧農業開啟新農業典範
如今工業已經成熟,應反過來支持農業發展。這個支持即是透過工業4.0科技如雲端科技、大數據分析、物聯網、智能化機械、感測器應用在農業,協助小農能降低因人口高齡化、勞動力不足、極端氣候對產業帶來的衝擊,進而提升整體的生產效率與量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