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領台灣永續食魚文化(產業),淺談興達港產業聚落
:::

引領台灣永續食魚文化(產業),淺談興達港產業聚落


   臺灣四面環海為海島國家,坐擁豐厚的水產資源,可隨季節變更及海域,捕撈當季新鮮的水產種類,造就多元的海洋漁業經營型態。但近年來臺灣面臨漁業資源枯竭、產業結構人口老化、漁業勞動力短缺、食魚量逐漸下降、漁產業永續發展(SDGs)等議題,需思考如何努力克服漁業大環境影響,調整沿近海漁業產業結構、多元化經營發展,以永續臺灣漁業文化。

  如何翻轉歷史悠久的漁村成為多功能觀光勝地,高雄興達港是轉型發展成功案例之一,興達港位於高雄北端的茄萣,緊臨情人碼頭,是北高雄最大的漁貨的集中地。近年來,興達港從原本傳統的漁村,經過政府的重新規劃擴建下,多元化發展海洋休閒、觀光漁市與休憩碼頭,創造了屬於在地的特色海洋觀光文化。

  興達港亦是台灣最大的烏魚子產地,也因近海漁業及養殖漁業發達,漁會的魚貨直銷中心與鄰近大發路的觀光漁巿,成為生鮮海產的集中地。結合在地特色與觀光休閒文化,融入生態、產業、科技、休閒及文化等元素,轉化成新興的現代漁港,周遭形塑成「台灣海洋產業聚落園區」,創造出一套屬於興達港的魚文化,使水產業成為該市經濟的重要一級產業。

  而興達港是如何形成轉型發展成功的產業聚落,分別以生態、休閒文化、產業、科技各面向來看,生態的部分以現階段最常提及的食魚教育來說,食魚概念其實是從漁業生態、永續漁業延伸而來,產業本身擁有生態永續的觀念,才有機會穩定市場的供需。並透過在地休閒文化的體驗分享,讓消費者能更快速接收到水產知識文化,引起對食魚的關注與興趣。

  而整個產業鏈最重要、消費者最在意的部分無非是產品本身,好的水產品背後需藉由完善的冷鏈加工設備輔佐,在安全驗證的環境下,保持產品的新鮮、穩定通路產量,培養出一群既有目標客群。以上,透過不同層面的努力推進,得以逐步讓產業打造出一套屬於興達港的專屬魚文化。

生態永續-對的時間,吃對的魚

  隨季節變更盛產的水產種類也有所不同,配合魚的產季捕撈當季最新鮮魚獲,同時教育消費者挑選適合食令的海鮮,得以讓海洋資源永續長存。

  因此興達港區漁會透過向通路或消費者傳遞溝通,以當地、當季作為優先選擇,如春天主要為黑鯧、午仔魚、海菜、魷魚及鯖魚;夏天有龍膽石斑、鰻魚等;秋天有透抽、午仔魚、鬼頭刀及白蝦;冬天有白帶魚等等。

  在購買前先了解當令食材,不僅能品嘗到最新鮮的海產、獲得豐富的水產知識,才有機會穩定市場的供需平衡。

文化巡禮-金鑾宮烏魚產業文化分享

  興達漁港曾是全台最具規模的烏魚捕撈基地,早期漁港會聚集許多漁船,因此發展出獨特的「烏魚公籤」文化,而廟方每年會舉行這項傳統文化,媽祖用烏魚公籤預測烏魚魚汛來預測該年漁獲是否豐收,供捕烏漁民參考,對媽祖的虔誠信仰可增強捕烏信心,是當地漁民重要的心靈寄託。

  透過當地漁村文化結合在地擲筊活動,能讓更多人瞭解產業歷史及傳統漁業祭典的意涵,以有趣並具知識教育的方式永續食魚文化。

從產地到餐桌-班班吃石斑

  為推廣臺灣優質石斑魚、更積極推廣食魚教育,興達港漁會配合農業部與教育部推出「班班吃石斑」計畫,供應國中小學營養午餐石斑魚食材,以鼓勵學生食魚、瞭解一條魚從產地到餐桌的過程,可安心食用,透過地產地銷帶動整體產業效益,推進養殖漁業進一步思考如何將養殖的魚帶入當地觀光飯店或學校等地創造在地特色。

智慧科技加工-加工廠升級

  興達港區漁會在漁業署的輔導下,2020年規劃成立興達港區漁會加工廠並取得HACCP認證,加工設備逐漸完善,使得地區漁貨捕撈上岸後,能立即進入加工廠,進廠後冷鏈維持全程低溫,以保持漁貨的新鮮,以符合安全驗證三去三清、分切、冷凍、包裝等程序。

  設備的部分,透過引進斜切機設備與貼體膜包裝設計等開發,能有效提升魚獲加工生產效率,同時穩定、拓展內銷通路。

  另外,因應市場趨勢,為符合現代人飲食便利及營養之需求,進行全魚利用的產品研發,包括石斑魚骨粉、石斑魚鱗粉、鱸魚骨粉、鱸魚鱗粉等,不但不浪費剩餘的部位,减少廢棄物的產生,創造多元化的水產品,亦達到循環經濟。

漁產行銷-穩定內銷、拓展外銷之路

  為提高產品於國人心中能見度,興達港區漁會也積極布局開發大型通路,如家樂福、台北農產-北農嚴選、買魚去GO FISH、希望廣場等;除了於各大通路布局,為拉近產地與消費者的距離,提倡吃在地、更安心,於2023年舉辦「興達港區漁會石斑魚產品行銷推廣系列活動─興鱻海味市集」,邀請民眾品嚐海鮮飯湯,進一步認識臺灣優質石斑魚。

  外銷部分,臺灣的石斑魚憑藉累積的智慧以及經驗,養殖技術享譽國際、而白帶魚是臺灣沿近海主要漁獲,經過興達港區漁會加工廠冷鏈與加工量能,在中央外銷措施和地方政府的共同協助下,熟成石斑魚及白帶魚成功走向國際市場、建立生產溯源外銷日本,將臺灣優質水產品行銷至國際市場,打開臺灣水產品於國際能見度。

  綜觀高雄興達港周遭形塑而成的「台灣海洋產業聚落園區」,透過水產業的多元化經營發展,並結合漁村文化、觀光景點,推動生態旅遊,使漁港轉型兼具生活文化、觀光、旅遊、休閒多元功能。

  在這樣的經營模式下,鏈結整合了生產、加工、流通、銷售等各階段相關業者與產業能量,包括養殖捕撈、養殖技術、產品開發或市場經營行銷等,他們在各自的崗位上積極發展與經營水產業,經由橫向及縱向連結及溝通協調,整合出適合產業發展的經營模式。

  因此如何鏈結政府、當地漁會和學術單位合作,加深橫向及縱向連結,以調整改善水產整體產業,針對不同村落地區進行漁業資源盤點,至後續相關漁業管理政策及制度的研擬,讓其他地區能依循此模式,發揮水產養殖價值鏈中的附加價值,進而實現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水產養殖進展,是目前臺灣沿近海漁業經營上,可進一步參考和學習的方向,以共同推動臺灣SDGs漁業永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