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遷下的智慧農業趨勢與前景
:::

氣候變遷下的智慧農業趨勢與前景


一、 氣候變遷對農業的影響

  氣候變遷對農業生產帶來多方面的影響,使得農業面臨更大的不確定性和風險,同時對農業生產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包括氣溫升高、極端天氣事件頻繁發生、降雨不均、海平面上升等。

  這些變化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了農業的生態系統、農作物的生長和發展,以及土壤品質等多個層面,例如全球氣溫升高直接對農作物的生長和發展產生影響。高溫可能使得一些作物提前開花和成熟,進而影響產量和品質,有些作物可能無法適應極端高溫,導致減產的情況發生。

  再如極端天氣事件包括淹水、風暴、乾旱等的頻繁發生對農業造成了嚴重的損害,同時對農地、作物和水源造成直接的危害,淹水摧毀農地,風暴破壞作物,乾旱則減少水源,都直接威脅了農業生產的穩定性。

  此外,降雨不均亦導致乾旱或過度降雨的頻繁發生,進一步影響了農業的水源供應。缺水或過度濕潤都會影響農作物的正常生長,降低產量並增加疾病的發生。為了因應這些嚴峻的挑戰,農業部門需運用先進技術和科學知識,提高農業系統的適應性和抗性,以更有效地因應氣候變遷帶來的挑戰,確保糧食供應的穩定性。

二、 智慧農業的概念與技術

  智慧農業的核心理念在於基於全面即時的數據收集和分析,善用精確的數據進行農業決策。同時,利用自動化技術如機器學習和人工智慧,實現農業過程的自動化。此外,智慧農業充分運用各種感測技術,例如GPS、遙感器等,將農地細分為不同的區域,進行差異化管理,以實現更高效的資源利用。在推動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方面,智慧農業採取了多項措施。

  首先,通過減少過度使用的資源,提高資源利用效率,達到節約能源和水資源的目的。其次,減少化學品的使用,推崇有機農業和生態友好的耕作方式,降低對環境的負擔。最後,通過最佳化土壤管理,確保土壤的肥力和結構,從而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和品質。智慧農業不僅致力於提升農業生產效率,同時關注農業的可持續性發展。透過科技的應用,智慧農業尋求在提高農業產值的同時,維護和改善生態環境,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隨著地球溫室效應加劇與氣候變遷,農業發展面臨的挑戰日益加深。在這樣的情況下,策略性地導入智慧與淨零科技成為了保障糧食生產穩定的重要手段。透過串聯上下游供應鏈這些技術的引入將有助於提高農業生產的效率和可靠性,進而應對氣候變遷所帶來的挑戰。

  精準生產技術能夠根據土壤、氣象和作物生長情況進行個性化管理,從而最大限度地提高產量並減少浪費。同時,風險管控和損失預警模式的智慧科技能夠及時識別潛在的災害風險,提前採取措施以減少損失。

三、 臺灣農業的新方向

  臺灣除地狹人稠、土地碎片化及農業就業人口老化、年輕新血斷層的情況外,又面臨極端氣候常態化等等因素,農業發展面臨著諸多的困難與急迫性,因此,將智慧科技導入農業促進上下游供應鏈的串聯穩定糧食生產,甚至藉由科技創新產銷模式,打造超越傳統農業的產值,不但協助農業智慧化耕種、奠定永提升產能,永續發展的基礎,亦是未來農業轉型亟需思考的議題。

  除科技與農業的結合外,極端的氣候變遷亦是另一個農業的面對的重要議題,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會 IPCC(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呼籲全球應正視升溫威脅並積極採取氣候行動,推行具有溫室氣體減量潛力之智慧農業,例如推廣使用物聯網(IoT)技術增加農業生產,同時加入氣候調適概念及提升農業系統韌性,不僅能夠提高農業化調適能力及可持續性,以維護糧食安全,還能夠增強農業企業的競爭力,獲得更多的市場機會。

  農業的特殊性導致了科技應用的複雜性,相較於其他產業,農業更受限於天氣、地理條件等自然因素,這使得科技應用更加具有挑戰性,需要更多的定制化和個性化解決方案,而在解決這些問題的旅程上,就促發了無數商機與趨勢、不論是從生產端透過物聯網技術,實現農田精準灌溉、溫度監測、病蟲害預防等,從而提高生產效率、生命科學上的創新、或大數據與AI在優化整體流程的突破等。

四、 結語

  回顧過去臺灣農業發展幾十年來培養出了許多產業的隱形冠軍及優秀人才,但產業常因缺乏完善的商業模式及體系型的規劃而難以發揮最大潛力,智慧農業的推動亦面臨類似困境,因此,建議未來除政府、農業企業、科技機構和農民共同努力,透過智慧農業的技術應用,協助農民能科學管理土壤、合理使用水資源,減少農藥使用,從而建立綠色、環保的生產方式外,亦可持續鼓勵產業利用數位科技進行創新並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降低成本。

  同時,藉由產官學研之資源,協助引導產業建立新的商業模式亦是未來推動重點,例如整合更好的農產品生產、加工、流通和銷售並善用臺灣科技優勢融合線上與線下通路、實體與虛擬之行銷模式,從農田到餐桌利用以銷售帶動生產的供應鏈的模式提高農民的收入,並確保農產品的品質和安全,滿足消費者對優質食品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