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英地以智慧養鵝革新傳統農業
口述及資料提供/向天歌創新農業股份有限公司 文/郭燕鳳 攝影/李碩
在雲林的農業重鎮中,一場結合智慧科技與永續理念的農業革命正悄然展開。第三十四屆神農獎得主蔡英地,於2018年回農,並且在技術開發完成後創立「向天歌創新農業股份有限公司」,透過智慧化的非開放式禽舍養殖技術、太陽能與循環農業整合,為傳統的鵝隻養殖產業注入創新動能,成為臺灣農業轉型的典範。
2015年,臺灣爆發嚴重禽流感,約八成 鵝隻被撲殺,蔡英地家中的鵝場亦遭受重創。當時年屆四十的他,毅然辭去台北穩定的工作返鄉,決定以新思維接手傳統養鵝事業,創立「向天歌」,取名自唐詩《詠鵝》中的詩句「曲項向天歌」,象徵鵝志在長空,也寓意農業創新需仰望未來、勇敢突破。
面對禽流感威脅,蔡英地帶領團隊歷經三年,開發出符合臺灣在地環境的「非開放式禽舍養殖肉鵝」技術。蔡英地表示,開發此技術需克服的問題,包括:養殖技術——如何解決肉鵝養殖在非開放環境下,可能因為鵝舍採光不足,造成健康變差、軟腳,以及鵝受到壓力而發生啄羽行為(因啄羽後毛血管瘀血形成黑點,導致成鵝變成屠體後外觀欠佳),最終影響銷售;以及生物安全問題——如何建立生物安全機制,讓鵝隻在穩定環境下生長。於是,「向天歌」透過非開放式禽舍設計、固定人員管理、設備於場外操作,以及減少人員進出等,發展出一套全新的養殖技術。同時,他也引進自動化飼育系統,設置水簾與風扇降溫,讓鵝舍溫度維持在26至28度之間,並利用影像追蹤技術監控鵝隻健康狀況。蔡英地強調:「人不用進去,就可以在外面把所有事情做完」,是智慧農業的核心精神之一。自動化營運後,養鵝場從每天要進去巡兩次,變成每天一次,並朝最終三天巡一次的目標邁進,不僅省時、省力,還大幅降低感染風險。
密閉式禽舍初期建設成本高昂,對傳統養鵝戶是一大負擔。於是,蔡英地在鵝舍屋頂加裝太陽能板,利用售電收入支應建置養鵝場的貸款及技術試驗成本。同時,為兼顧鵝隻生理需求,他也在太陽能板間留下採光,實踐「養鵝為主、綠電為輔」的經營理念。此外,蔡英地毫無保留地分享成功模式,推出「非開放式禽舍養殖技術合作方案」,與在地老農及青農攜手共好,活化閒置畜牧場並擴展規模。
針對老農,他提出租賃、共同開發與買斷三種模式,以租賃接受度最高,由「向天歌」向老農承租畜牧場20~25年,不僅讓老農有穩定收益,也為「向天歌」擴大產能創造機會。對青農則以「培訓→創業」的雙階段計畫,先聘為員工培養技能,待熟練後再租用「向天歌」的禽舍獨立養殖,「向天歌」則提供完整後勤支援,降低創業風險,透過穩定收入以支撐青農發展他們在農村想做的事。
目前,「向天歌」已擁有4座運作中的鵝舍與1座重建中新場舍,並培育多位青農加入團隊。這樣的合作模式不僅提升產能,也促進青年返鄉與農村活化。
在農場經營上,「向天歌」也實踐循環農業精神。將養殖廢水與糞便用於灌溉鄰近田地,提升土壤肥力與作物品質。蔡英地與父親在農地上種植玉米與3號牧草,並收割作為鵝隻的纖維與部分飼料來源,整個養殖過程不僅沒有汙染,還能復育農地,形成友善的循環農業。
除了養殖創新,蔡英地更著眼於產業鏈整合。他無奈地指出,臺灣鵝肉市場高度集中於鵝肉店,供給過剩時只能降價求售。產銷調節也只有撲殺一途,對養殖業者傷害極大。「向天歌」一年生產約4萬隻肉鵝,為避免過於依賴鵝肉店通路,蔡英地與妻子及兩位擁有料理與行銷專長的家人,於2021年創立品牌「鵝舖子」,主打冷凍即食料理包,透過團購、社群與實體通路直售給消費者。
「鵝舖子」的核心理念為「產地安心、生態共好、簡單好食」,產品從簡單鵝胸、醉鵝到乾式熟成的翡麗鵝胸,皆以簡單、方便、小包裝、美味為訴求,逐步打開家庭市場。2024 年,該品牌更成功進駐「安永鮮物」與「新東陽」等實體通路,並自建食品加工廠,從養鵝、加工到分切銷售的垂直整合,進一步穩定了產銷體系。蔡英地笑著說,是三個媽媽的努力成就了「鵝舖子」。
談及未來願景,蔡英地認為「經營模式可複製,整廠輸出合理可行」。例如:泰國氣候與水資源適合水禽,若結合智慧農業、循環養殖,養鵝可能成為特色農業的創新選項;至於越南是東南亞地區飼養與食用鵝最普遍的國家之一,且當地的鵝多以放牧式或半放牧式飼養。因此,期待有朝一日能將此模式輸出到泰國、越南等APO會員國,推動區域農業升級。他認為,即便尚未確定具體時間,但這套結合智慧、財務與生態的模式,已為亞洲農業帶來新可能。
從一場禽流感危機,到引領鵝肉產業的永續革命,蔡英地以創新思維與堅持,將傳統養鵝產業轉型為智慧農業典範,為臺灣農業注入新活力,也為全球農業發展提供可借鏡的創新典範。
顧問觀點|生產力再造事業部協理 許富華
記得初見蔡英地執行長時,感受到的是一位對產業升級充滿期待與想法的經營者,在幾次互動的過程中將企業於生態系及商業模式的經營方式跟他分享,並討論出可行的操作方式,以下將從技術創新、商業模式、循環經濟及產銷整合等四方面來解析其如何突破困境:
一、技術創新:密閉禽舍與智慧監控
除了非開放式禽舍養殖肉鵝模式的開發外,環境控制部分也應用IoT的技術進行設備串連,讓養殖過程的重要因子參數化,最終達到智慧監控的目標,也實現了育成率從傳統70%提升至94%的成果。
二、商業模式:綠電收益與青農共創
於屋頂加裝太陽能板,增加售電收入以支應禽舍建置貸款及技術成本,形成穩定的現金流,實踐「養鵝為主、綠電為輔」策略,降低轉換風險,讓以傳統養殖的老農或青農提高投入意願,更可吸引青農返鄉創業,加速產業升級的速度。
三、循環經濟:廢棄物資源化
將禽舍廢水引流至周邊農田,洗去土壤鹽分,改善靠海土地鹹化問題,並將禽糞作為有機肥,用於種植玉米與狼尾草作為鵝隻飼料,形成「鵝→廢水→農作→飼料」的閉環系統,提升地力同時亦降低飼料成本,為當地環境與養殖戶創造雙贏。
四、產銷整合:品牌「鵝舖子」突破通路限制
為突破目前產業產銷限制的問題,自行創立品牌,由原B2B的經營模式逐步轉換到B2C,並開發冷凍即食調理包,形塑新的競合模式,大家一同為產業產銷失衡問題尋求解方,也讓消費者有另外的新選擇。
本案透過核心技術的創建,結合綠電收益與生態廠商以價值共創概念進行跨業整合協作,運用循環經濟打造可複製的鵝產業新生態,並以經營品牌價值及通路強化公司價值,實為臺灣農業轉型標竿,值得類似的其他產業學習擴散。
圖片1、蔡英地於2024年榮獲第三十四屆神農獎的肯定,為農業創新的典範。
圖2、傳統農舍可見其他鳥類飛到飼料桶、棚架,無從防範其可能夾帶的病菌。
圖3、鵝舍屋頂加裝太陽能板,利用售電收入支應建置養鵝場的貸款及技術試驗成本。(圖片提供:向天歌創新農業股份有限公司)
圖4、蔡英地笑說,鵝舍內部生物安全機制管控,證明非開放式禽舍能有效降低禽流感的感染機率。(圖片提供:向天歌創新農業股份有限公司)
圖5、透過全自動化的飼育系統,來維持鵝隻的生理需求及了解其健康狀況。
圖6、裝置水簾和風扇,維持鵝舍溫度在適合鵝隻生存的26到28度之間。(圖片提供:向天歌創新農業股份有限公司)
圖7、向天歌也積極發展循環農業。蔡英地將養殖過程中產生的廢水、糞便溢流到臨近的農田,種植玉米和牧草。
圖8、蔡英地的父親正在收割農地上的3號牧草,作為鵝隻的纖維與部分飼料來源。
圖9、大片的玉米田在養殖過程不僅沒有汙染,還能復育農地,形成友善的循環農業。(圖片提供:向天歌創新農業股份有限公司)
圖10、「向天歌」成立鵝舖子,朝產業鏈垂直整合發展。(圖片提供:向天歌創新農業股份有限公司)
圖11、「鵝舖子」以「產地安心、生態共好、簡單好食」為理念。(圖片提供:向天歌創新農業股份有限公司)
圖12、因應現代消費者需求,「鵝舖子」研發銷售簡單、方便、小包裝、復熱即食的產品。(圖片提供:向天歌創新農業股份有限公司)
圖13、除網路銷售外,「鵝舖子」也積極在北部地區參加展售會,進行產品與品牌推廣。(圖片提供:向天歌創新農業股份有限公司)
圖14、「以農為主,以電為輔」這套經營模式可複製,國內外都可以整場輸出。甚至在外國設廠,管理在臺灣也是可行的做法。(圖片提供:向天歌創新農業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