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鳳霽以共好理念培育阿里山百合
:::

郝鳳霽以共好理念培育阿里山百合

文/郭燕鳳 攝影/林榮一 圖片提供/有限責任嘉義縣阿里山百合生產合作社  

 

位於嘉義縣阿里山鄉達邦段的山區,一群懷抱綠手指夢想的夥伴於1992年成立了「嘉義縣阿里山鄉花卉產銷班第四班」。12位創始班員其中有七成為原住民,以「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的方式籌集土地與資金,年終依盈餘分紅。初期嘗試栽種菊花未見效益,後轉種香水百合,逐步站穩市場。2020年,產銷班並成立「有限責任嘉義縣阿里山百合生產合作社」,目前有30多名社員,採「共產共銷」制度,資產公有、風險共享、結餘共分。

主事者郝鳳霽為農業科班出身,投身農業是早有的志向,早年養豬、也在台灣杜邦公司嘉義地區推銷農藥等用品,沒想到因緣際會下,一頭栽入沒水沒電的荒僻高山,墾植花田,郝鳳霽笑說,實在是年輕時的「憨膽」。但他也感性地說,自己運氣很好。他回憶,第一塊地租約九年,到期後順利續租十年,如今更延長至二十年,長期租約為農場穩定經營奠定基礎,很感謝地主的信任與支持。

對於如何在阿里山種出高品質的香水百合,且連年經台北花卉批發市場評鑑品質為全台第一,郝鳳霽不吝分享其經驗:「適時、適地、適種,三者缺一不可。」

郝鳳霽指出,團隊自創立起即堅持以友善環境的管理耕作,透過蒸氣高溫至少60℃以上,殺死土壤中的有害病菌、除雜草。採收後翻土,加入稻殼和蔗渣等有機質,並覆蓋遮光塑膠布約1天,即可進行下一輪種植。

基本上,香水百合的蟲害少,因為蟲不喜歡吃;病害以灰黴病為主,起因是雨水多、太潮濕的環境,然而合作社的農地幾乎都在海拔1,500公尺左右,氣溫適宜、雨水少,符合生長條件,可以一年四季生產。

適種則是根據市場趨勢選擇品種,合作社每年從荷蘭進口種球,靈活配合消費需求。以重瓣百合為例,夏季約80天、冬季120天可採收,有些品種甚至40天即可採收,皆以計畫性生產為主。

郝鳳霽強調,農業是一個能促進全球共好的產業。荷蘭百合種球產業就是成功的模式:種球商負責研發、種植者培育種球,成功後再由種球商統籌行銷全球。他建議如越南、泰國等地欲發展百合產業,應先建立明確的土地制度,讓農民能穩定投入。他指出,有錢不夠,還需人與土地資源結合。當然,若從地理環境來看,越南的北部和中部高地,海拔高、氣候涼爽;泰國大部分地區不適合露天種植,北部高地如清邁、清萊等地區,倒是可以試試,或是選擇耐熱品種才有效率。

目前,阿里山百合種植面積約5公頃,每年產量約150萬枝,七成進入拍賣市場,三成銷往雲嘉南花店。郝鳳霽開心地指出,「花店業績逐年攀升,從5%、10%、20%到30%,令人欣慰。」這數字背後代表什麼?郝鳳霽表示,花店選擇花色不選品種,有效減少生產選別壓力。降低管銷費用,帶給消費者安全感,未來將複製嘉義經驗到南部市場。

在年輕一代加入經營行列後,是否對品牌經營有不同的想法。郝鳳霽感性地說:「樂見我的兩位女兒黎明、芳筠和女婿承恩、外甥女芝瑜先後回到農場工作,我完全尊重年輕人的想法,現階段就是提供學習機會以及經驗傳承。」

為此,非農業本科出身的郝黎明和葉芝瑜參加嘉義縣政府農業處舉辦的「國本學堂」,接受專業培訓,為品牌轉型與行銷策略打下基礎。

郝黎明則期望結合生活美學與時下氛圍,形塑出一種生活態度,推廣「為自己買一束花」行動,為本土花卉找到新通路,例如:家庭與餐飲空間用花。葉芝瑜補充說明,合作社近期與在地的咖啡店、火鍋店合作,將百合作為室內擺設,不僅美化空間,也創造購花機會,成功打造雙贏合作模式。

由於臺灣傳統花卉需求與宗教用途逐年下滑,合作社積極探索觀光與休閒的新出路。郝鳳霽解釋,阿里山最為人所熟知的是每年三月到四月的櫻花季,百合花能否成為第二個花季?

2024年藉由嘉義縣政府及農業部農糧署協助,在阿里山樂野村「百合生產合作社」舉辦首屆「阿里山百合花季」,特別展出從荷蘭引進30多個品種示範種植。郝黎明表示,為期10天的活動,除了花店、承銷商及業界人士於現場交流外,也成功吸引一般年輕族群前往賞花、買花,以及媒體的廣泛報導。

未來,「百合花季」將成為合作社年度行銷重點,並擴大參與嘉義地方市集活動,強化品牌曝光。在直銷服務上,也計畫設計全新宅配花卉組合、減量包裝紙箱、提升社群經營力道,以及優化現場購花體驗,朝向B2C服務升級與永續經營邁進。

郝鳳霽說:「農業要走得遠,靠的不是單打獨鬥,而是共享與堅持。」這片位於高山的百合田,不僅培育出美麗的花朵,也傳遞共好的信念與希望。  

圖片1、1992年成立「嘉義縣阿里山鄉花卉產銷班第四班」為嘉義阿里山百合產業發展奠定基礎。

圖2、在班員們的悉心照顧下,連年種出獲 台北花卉批發市場評鑑品質為全台第一的香水百合。

圖3、郝鳳霽感性地說,年輕時的「憨膽」加上運氣好,在阿里山和夥伴們開天闢地,終於種植出受大家喜愛的百合。

圖4、經營農場並非一帆風順,曾經因乾旱缺水,自行挖掘水井、牽管線,灌溉農地。

圖5、班員堅持以友善環境的管理方式耕作,採收後翻土,加入稻殼和蔗渣等有機質,維持土壤的良好狀態。

圖6、郝鳳霽指出,以高溫將土壤殺菌,並覆蓋遮光塑膠布約1天,即可進行下一輪種植。

圖7、阿里山鄉得天獨厚的環境,海拔高度及氣溫適宜、雨水少,符合百合生長條件,一年四季皆可生產。

圖8、根據市場趨勢選擇品種,並依栽種天數進行套袋,以維護花卉的品質與良率。

圖9、品質優良的百合種球是農友心目中的珍寶。

圖10、阿里山百合每年產量約 150 萬枝,七成進入拍賣市場,三成銷往雲嘉南花店。

圖11、郝鳳霽樂見郝黎明(右)、郝芳筠(中)兩姊妹返鄉傳承家業,時時透過身教傳授經驗。

圖12、郝黎明推廣「為自己買一束花」行動,希望為本土花卉找到新通路。

圖13、「阿里山百合花季」特別展出從荷蘭引進30 多個品種示範種植,並邀請遊客賞花後投票。(圖片提供/阿里山百合生產合作社)

圖14、阿里山百合生產合作社理事主席郝鳳霽與全體工作人員,藉由花季活動,推廣阿里山百合花產業。(圖片提供/阿里山百合生產合作社)

圖15、2024年,阿里山百合生產合作社舉辦首屆「阿里山百合花季」,溫室開放民眾自由參觀。(圖片提供/阿里山百合生產合作社)

圖16、在直銷服務上,郝黎明表示未來計畫設計全新宅配花卉組合,以及包裝紙箱減量設計,以提升服務體驗。

圖17、郝鳳霽笑著說,農業要走得遠,靠得不是單打獨鬥,從「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到「共產共銷」模式,才能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