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國際舞台返鄉,謝政佐推動九孔產業新生與水產創新
:::

從國際舞台返鄉,謝政佐推動九孔產業新生與水產創新

文/郭燕鳳 攝影/李碩 圖片提供/漁人故事館 (人良食企業)  

 

出身於宜蘭壯圍九孔養殖世家的謝政佐,自臺灣海洋大學水產養殖系及臺灣大學漁業科學研究所畢業,並通過高考水產養殖技師,於服兵役時申請替代役,2006-2007年派駐布吉納法索協助友邦國家養殖吳郭魚。又因執行外交部水產養殖計畫,派駐帛琉養殖石斑魚及臭肚魚。

旅外工作多年的謝政佐始終把復興家業的使命放在心中,2018年返鄉重新打造廢棄魚池,面對困境不輕易言退,當然也交出不錯的成績單,在2019年獲第五屆百大青農、2020年新南向青年大使,以及2020年十大神農獎得主,再造九孔養殖產業。

臺灣的九孔產業曾經輝煌過,鼎盛時期全臺九孔產量高達2,500公噸,產值破20億元,謝政佐回憶。 2002年開始受病毒影響,稚貝大量死亡,九孔產量銳減,在供貨不足的情況下,許多餐廳不再販售九孔料理,造成通路大幅減少的窘境。宜蘭由原來50家以上的養殖場,逐漸萎縮,目前僅剩4家。九孔養殖業者紛紛轉養其他種類或停養,造成魚池閒置、廢棄。

因養殖九孔是父親謝忠明一輩子的心血與堅持,2007年謝政佐自非洲回到宜蘭壯圍,與父親、哥哥合力養殖九孔,面對這個黃昏產業,兄弟倆於家庭會議提出變通作法,種苗在國外培育再送回臺灣養殖,這種模式第一年賺錢,之後則連年虧損,苦撐3年後,謝政佐於是改養石斑魚,以彌補先前的虧損。

臺灣政府自2010年於帛琉執行水產計畫,最初就是從事石斑魚苗生產,但初期成效欠佳,2012年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承接此計畫,並邀請謝政佐參加,當時養殖石斑魚的事業剛有起色,遂婉拒參與。隔年,恰巧與哥哥拆夥,他便答應老師的邀約前往帛琉養殖石斑魚。

在帛琉一段時間後發現,帛琉人的飲食習慣是一個人吃一條魚,因石斑魚在帛琉海域唾手可得,且體型比一個手掌大,因此帛琉人不吃石斑魚,反而是觀光客喜愛,謝政佐笑說:帛琉總統到臺灣訪問吃到美味的石斑魚大為驚豔,所以才有水產計畫,但我真正在帛琉養殖了2年石斑魚,「卻只為了供應」光觀客需求。

直到世界衛生組織(WHO)專家來訪,直指草食性「臭肚魚」是一種對環境友善、具糧食安全的魚種,進而詢問謝政佐會不會養殖臭肚魚?謝政佐心想:「臺灣人的養殖技術高超,卻無發展平臺罷了!」他隨即表示,「在臺灣沒有人不會養臭肚魚,但也沒有人養過臭肚魚」。於是,帛琉水產養殖中心將計畫內容延伸拓展到養殖臭肚魚苗,從免費供應當地養殖戶到供不應求後的酌收費用。謝政佐的技術獲得在地產官學的推崇,因此常以臭肚魚養殖專家的角色,與來訪帛琉的貴賓交流,成為外交尖兵。即使在結束帛琉工作回臺後,謝政佐依然以其專業繼續為我國的外交維繫付出心力,如2022年陪同副總統出訪帛琉、2025年協助接待菲律賓駐台大使及菲國農業次長等。

2018年,因謝爸爸身體欠佳,以及妻子曾子渝要求下,謝政佐離開帛琉,返鄉接手家業。當時中國低價鮑魚大量進口,本土九孔產業景氣依然低迷不振,被譽為九孔養殖達人的謝爸爸在該產業有一定的地位,在他的堅持下,謝家從未放棄養殖九孔。謝政佐回臺後以天然海水養殖九孔為主,透過駐外的經驗,收集多國九孔、鮑魚品種,利用遺傳育種方式,成功雜交出抗病力高、成長快的「文心鮑」品種,創下每年培育至少150萬顆的佳績。同時,他多元化經營,規劃九孔養殖產業結合觀光休閒進行產業創新轉型,也養殖龍蝦、白蝦、臭肚魚、海膽、硨磲貝等,以活化閒置養殖場並增加營收來源,降低單一養殖的市場風險。

曾子渝原本將自家閒置空間整理為初級漁獲加工室,一間自產自銷的直售所,因為疫情讓線上訂購日漸取代實體銷售。疫情過後,適逢宜蘭縣政府推動在地創生計畫,可提供經費挹注業者進行環境改善,在設計團隊協助下,謝政佐夫妻將該空間結合養殖場,改造為「漁人故事館」,推廣漁業知識及產業的發展。成立以來,配合鄰近機關、學校、幼稚園辦理活動,落實食農教育,讓大小朋友吸收更多新知識,也進一步了解養殖業。為了長期發展,他們也自創品牌,成立「人良食企業社」,推出「高康鮑」、「高康蝦」、「高康斑」等商品,具有高級、健康涵義,也是手作鮮物的象徵。

除了九孔、石斑魚,養殖臭肚魚也是謝政佐的專長。過去,臭肚魚被認為是價格便宜的魚,鮮少被大眾食用。但在漁業資源逐漸枯竭的今天,臭肚魚的料理越來越多樣化,大家也開始認識牠的好滋味。謝政佐指出,人工養殖的臭肚魚品質穩定、肉質肥美,相較野生種不會有寄生蟲,但其建置成本貴、養殖門檻高,因此,現階段並未開放養殖技術與地方上的其他業者分享。

針對APO會員國,例如越南、泰國、柬埔寨、馬來西亞或印尼的水產養殖業者,若要學習養殖九孔或臭肚魚,謝政佐認為一定要建立起當地的養殖業產業鏈,從人才培養、飼料供應、設備建置與維護、養殖場經營及餐飲通路等,缺一不可。

談及未來願景,謝政佐期望打造融合生產、教育與觀光的養殖場域,拉近生產者與消費者的距離,增進就業機會,促進產業永續發展。

從壯圍到非洲、南太平洋,再回到壯圍,謝政佐的人生像一條跨越海洋的航線,最終又回到出發點,他帶著技術與經驗,為養殖產業加值創新,圓夢再出發。

圖1、2020年十大神農獎頒獎典禮上,謝政佐偕妻小一同受贈牌匾。(圖片來源:漁人故事館FB)

圖2、壯圍鄉碩果僅存的養殖池之一,經活化運用,室內養殖臭肚魚、石斑魚、白蝦等。


圖3、在父親謝忠明(右)的啟發與協助下,謝政佐(左)終於育種開發出新九孔品種「文心鮑」。(圖片來源:漁人故事館FB)

圖4、文心鮑(中) 取肉率高、柔韌有嚼勁及九孔鮑。

圖5、謝政佐夫妻二人投入精力活化養殖場域,在魚塭旁成立「漁人故事館」。

圖6、「漁人故事館」牆面彩繪九孔的食、住、行過程,有助於遊客體驗解說。

圖7、「漁人故事館」裡有一幅由大小九孔編織而成的展示面,彷彿訴說著謝政佐回鄉傳承並將產業翻轉成六級觀光產業的故事。

圖8、提供場域體驗服務,謝政佐帶著大小朋友到排水溝採集九孔。(圖片來源:漁人故事館FB)

圖9、豔陽下,水質清澈、波光粼粼的九孔養殖區,成為壯圍的九孔復興基地。

圖10、配合農業政策,擔任種子輔導員,協助宜蘭白蝦、九孔及石斑魚技術輔導。

圖11、配合農業政策,擔任種子輔導員,協助宜蘭白蝦、九孔及石斑魚技術輔導,養殖池常有白蝦展示。

圖12、協助農業署推動政策,以魚苗放流落實漁業永續發展及強化國人資源保育的意識。(圖片來源:謝政佐提供)

圖13、「臭肚魚」屬高經濟食用魚類,謝政佐小心翼翼拿著,因牠的背鰭、腹鰭及臀鰭之硬棘具有毒腺,被刺後會引起劇痛。

圖14、新鮮急凍的高康鮑,加熱後即可食用。(圖片來源:「漁人故事館」提供)

圖15、滷香口味,在家就能享受超鮮九孔。


圖16、「高康斑」為純海水養殖、肥美的龍虎斑,當天採收、現殺、急速冷凍而成。(圖片來源:「漁人故事館」官方網站)

圖17、2022年陪同時任副總統的賴清德赴帛琉拚外交。(圖片來源:「漁人故事館」官方網站)

圖18、2025年,菲律賓駐臺大使、菲國農業次長及臺灣駐菲律賓大使到訪漁人故事館。(圖片來源:謝政佐提供)

圖19、第32屆十大神農獎得主謝政佐,具備國際觀、創新研發能力、串聯產官學資源,與妻子共同守護宜蘭的水產養殖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