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科技經營的青農-廖家助
文/圖 黃薈臻
位於臺11線都蘭附近的小山坡上往外眺望,太平洋的蔚藍景致一覽無遺,這裡是青農廖家助的農園,也是他實現夢想的初始地。身為農三代,廖家助從小耳濡目染,也對農業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原為一家公司的電子工程師,有穩定的收入,但心裡卻有著對返鄉從農的渴望。每次收到家裏寄來的小番茄,那酸酸甜甜的滋味總是一再勾起思鄉之情,終於在2010年決定回到臺東,開啟他的從農之旅。
廖家助發現從農沒有想像中容易,作物種下去很簡單,但要種得好卻很難。因此,他開始去臺東區農業改良場上課,學習專業農業技術,與專家請益實務操作方面問題,報名臺東專科學校園藝暨景觀科上課,藉由學校系統性的學習,補齊基礎理論的不足。在實務及理論的整合下,讓他在田間管理上逐漸得心應手。廖家助於2016年獲選第三屆百大青農,加入陪伴師的輔導後,技術上更加精進。
掌握栽培技術之後,廖家助進一步思考管理農場時會遇到的種種問題。農場屬露地栽培生產,在灌溉及肥培管理上較為粗放,也較為浪費資源。且若想讓作物的品質更上層樓,勢必得盡可能收集田間數據分析,進而轉為有用的資訊。因此他希望可以將農場智慧化,這樣即使不在田區,也能透過科技掌握現況,作物有任何狀況馬上反應,即時給予適當的處理。他將電子工程師的專業知識實際應用,自行研發土壤溫溼度感測器,精準掌握作物即時生育情形,評估何時該施肥、澆水,達到合理化且精準控管的效果。
應用科技輔助外,廖家助在耕作方式上也有所突破。原先採用之慣行農法,在大女兒出生後開始轉變,體認栽培作物應該要比照家長照顧小孩的模式,有愛心及耐心,才會有甜美的收穫。他因此逐漸減少農藥及化肥的施用,採用草生栽培,透過不同草相,提升土壤有機質含量,改善土壤結構,不僅減少肥料成本,也大幅減輕人工除草所需之人力負擔。
廖家助農場面積約2公頃,主力作物為小番茄,種植「麗金」及「美女」兩種不同顏色的品種,其賣相及品質都相當優良,相對於採收及病蟲害防治上也較為簡易。農場中另有一區長輩種植的臺農一號香水芒果,惟因產量低下而疏於管理。在2016年尼伯特颱風造成樹體嚴重損傷下,廖家助即利用此契機大幅修剪枝條,同時施以矮化處理,在他的努力下,芒果園重獲新生,並首次嘗到豐收的喜悅;他也與臺東區農業改良場合作,種植及推廣臺東特色作物,並技轉新品種「翼豆臺東一號」,此品種具有豆莢大小一致之性狀,產量品質穩定,極具經濟栽培潛力,期望可增加其農產之多元性及收益。
廖家助為其產品設計出獨特的品牌logo,也善用網路行銷及數位媒體工具拓展客源。尤其所生產之臺農一號香水芒果更被選為頂點農產品,讓產品的附加價值大幅提高。他與臺東專科學校進行合作,農場提供學生實習,雙方教學相長;農場亦提供生態體驗以及食農教育等活動,藉由六級化產業的實施,創造農業力加值。他希望能將臺東地區的青農集結在一起,大家發揮個人所長,同心齊力拓展臺東農業,也不吝於分享自己的研發成果。關於未來目標,他則想持續藉由智慧化的應用,打造出一座獨一無二的科技農場。
資料來源:臺東區農業改良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