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創釋迦果園生態系-太麻里鄉李俊儀
:::

草創釋迦果園生態系-太麻里鄉李俊儀

 文/圖 林延諭

       臺東太麻里又被稱作日出之鄉,在這塊排灣族語中「太陽照耀的肥沃土地」上,因為合適的氣候土宜,釋迦及鳳梨釋迦果園從蔚藍的海岸綿延到秀麗的金針山間,而這之中有塊果園顯得有些特立獨行,走近一看,各種草類有如脫韁野馬般恣意生長,不論是在種類或其茂密的程度上,都讓人印象深刻;稍微駐足觀察,更能發現數量頗豐的各種生物,農場主人也停下手邊工作,熱情的介紹他新發現的蜘蛛和今年各種昆蟲的消長,如數家珍般的說明,不難感受到他在營造果園生態多樣性上所投注的心力,也不禁被他的這份熱忱給感動,他就是甫獲得第4屆百大青農專案輔導的李俊儀。俊儀返鄉從農8年多,利用養草兼顧果實品質與生態,將過程中受到的質疑與嘲諷,化作持續學習及實踐的動力,近年頻頻獲獎,經營理念漸受肯定,現在也積極結合理想相同的青年農友一起努力,友善環境的農耕方式,就像昂首挺立於草叢中的果樹般,生機盎然。

       俊儀的父親是臺東最早開始種植釋迦的農友之一,自小就有在釋迦園工作的經驗,但因離家求學與創業,土地與果樹逐漸成為他兒時的回憶。俊儀畢業後於北部從事演唱會規劃的工作,他樂於挑戰自己的個性,在這份高壓的工作中如魚得水,也在做出一番成績後,成立了自己的公司。然而民國98年的莫拉克颱風,造成太麻里鄉近300公頃的釋迦園流失及埋沒,父母種植數十年的釋迦樹與土地,也在風雨摧殘下毀於一旦,不捨父母身心俱疲的身影,讓他決定要陪伴他們一起撐起這片果園。

       全臺超過9成的釋迦與鳳梨釋迦集中於臺東縣內,除適合的氣候土宜外,較高的栽培技術門檻也原因之一。好在本非門外漢的俊儀,在父親手把手的指導後,很快就熟稔了產期調節與人工授粉等基本技術。除父親幾十年經驗的傾囊相授,加上他挑戰自我的個性,開始到臺東農改場學習相關課程,同時只要看到管理更好的果園,就會誠心的去學習,結合學理與實作,體會由樹體養分狀態來調整自己整枝修剪、施肥及用藥的方式,也讓他生產的果實在拍賣市場中,屢獲最高拍賣價的肯定,但俊儀直言,在追求第一的過程中,他也曾迷失自己的方向,「每天4、5點就會醒來,只想知道昨天送到拍賣市場的果實,是不是最高價…其實那時候過得很不快樂」。但也幸好在這段時間培養出紮實的管理技術與經驗,成為日後轉作有機栽培時的重要根基。

       李俊儀並非突然由慣行農法直接改作有機栽培,而是多年逐步的嘗試與調整,累積經驗與信心後,才跨出這一步,其中最關鍵也是最重要的轉變,就數雜草管理方式。轉變的契機是在結算全年除草劑用量時,對那可觀的用量時產生的「我是學管理的,就在想把那麼一大筆的錢花在殺草這一塊,但這對釋迦生長的直接幫助到底有多大?」在經過評估後,他開使嘗試減少除草劑的使用次數,雖然沒有什麼負面影響,但卻引起附近果農的議論,畢竟仍有許多人會以果園草的長度,作為評判管理者勤奮與否的標準,他們認為應當“有草就要噴除草劑,年輕人只想偷懶取巧,是不會有好收成的”。「剛開始時我也沒有現在那麼的堅持」,負面的聲音沒有讓使李俊儀怯步,反倒更仔細的觀察果園的改變,發現果園多了綠意後,氣溫變得較為涼爽,工作時心情更加愉快,同時高溫落果的現象也得到舒緩。為了證明草在果園管理上有正面的效益,他更進一步嘗試不砍草,僅利用人力踩踏或農機具經過時將草壓倒的方式,來抑制雜草的生長速度。同時因為當上爸爸,開始關心家人飲食的安全後,他才意識到自己也是食物的生產者,為了消費者的安全,他決定提早停用農藥,並用同樣的方式觀察果園的改變,發現不只果實品質沒有受到影響,甚至過去難解的?類問題還輕微不少,這讓他對農改場推廣的草生栽培、合理化施肥及安全用藥等觀念更有信心。

       隨著管理方式及果園生態的改變,李俊儀更能認同政府推動產銷履歷及友善農業的理念,為了建立與消費者互助互信的關係,李俊儀於104年投入產銷履歷驗證的行列,「雖然比較麻煩,但我覺得它的方向是對的,所以會想要支持」。他也在104年番荔枝優質果園評鑑與105年鳳梨釋迦優質果園評鑑中分獲亞軍與季軍,這兩項評鑑除了評比果實品質外,評審團還會到果園中對果樹狀態、管理方式進行評分,能從中脫穎而出,無疑是對俊儀的管理方式最大的肯定。李俊儀也持續的減少用藥次數,並嘗試不使用農藥,雖然管理上要付出更多的心力,但當其他果園發生嚴重的病蟲害時,他的果園通常僅有輕微發生,當風災造成大量植株倒伏時,他的果樹只有枝葉折損擦傷。在和農改場專家討論後,他發現果園中的狀況並非偶然。因為高大的果樹對草的容忍度較高,為了與草競爭肥料養分,果樹的根必須紮得更深更廣,而土壤有了草的保護,減緩大雨的沖蝕,使果樹對強風及豪雨有了更好的耐受性。而豐富的草相,可以涵養各種動物及昆蟲,讓他在停止使用農藥後,雖然仍有害蟲,但在天敵的抑制下,還不至於大量危害。了解草生栽培及豐富的生態是果園友善栽培重要的基礎後,李俊儀也將生態的維護視為己任,開始觀察並記錄物種的消長與彼此間的關係,出於愛護外,也能了解自己的農事操作對果園生態的影響,從而調整步調,減少對環境的干擾。有了這些基礎後,李俊儀於106年開始申請驗證,加入有機生產的行列,在新闢的果園中,為了加快營造豐富生態系的腳步,還在田間灑種子,以吸引鳥類帶來更多樣化的草種,如今,在這塊果園中,原本貧脊的石礫地,也開始出現黑色鬆軟的有機質,顯示土壤狀況正持續改善。

       人們常會因為些許成就而自滿,甚至產生專業的傲慢,而失去改變與突破的機會。李俊儀起先以慣行農法種植釋迦,在取得不錯成績後,沒有因自滿而停下腳步,透過實踐,一步步改變自己的管理方式, 在生產之外也承擔起消費者健康與友善環境的責任。他的努力也讓他在106年,由全國各地的競爭者中脫穎而出,獲得產銷履歷達人與百大青農的殊榮。有越來越多的返鄉青農,認同友善耕作的理念,但是在技術與資源上的不足而無法付諸實行,所以李俊儀也和太麻里當地的青農共組產銷班,以友善環境的栽培方式為共同目標,彼此間除了交流栽培技術及銷售管道等資源外,也能分享從農的甘苦談,希望能透過團隊合作,匯聚經驗與力量,讓友善土地的路更加開闊。

資料來源:臺東區農業改良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