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柿守護者–霧鹿部落青農余典
文/圖 詹欽翔 蔡楹庭
海端鄉霧鹿部落原住民以布農族人為主,部落入口處扛著山豬的獵人雕像,象徵布農族人強壯威猛的精神。在往部落傳統獵場的路上,有片綠意盎然的柿子園,正是布農族青年農民余典的「笑咪咪綠色農場」。
余典為七年級生,大學就讀醫事檢驗科系,畢業後曾於花蓮門諾醫院實習,然而他深知醫檢不是他夢想中的工作。他始終懷念霧鹿家鄉那遼闊的山林與優美的大自然環境,於是退伍後決定返鄉從農。家中的土地由祖父輩代代傳承下來,從父親開始即種植甜柿,也陸續種過桃子、枇杷、咖啡以及高麗菜等,余典於學生時期,每年寒暑假都會幫父親整理甜柿園。在退伍的那一年,家裡忙著採收甜柿,結實累累的果實亮麗動人,當他一口咬下柿子,感受到甜甜脆脆的滋味縈繞在心中,那份因辛勤付出而獲得的滿足感,讓他更堅定要成為農夫的決心。
余典從農之初,因對甜柿相關農業知識缺乏與栽培技術不夠純熟,讓他損失慘重;如甜柿果實於小果期即常遭受薊馬危害,也有部分果實因管理不當,而出現水傷的症狀,毫無商品價值;另於收穫期,鳥害亦不斷的發生,更造成他極大的困擾,有了失敗的經驗,他開始積極參加農業專業訓練,提升果樹種植技術及經營管理技巧,在展示售活動時,也虛心與同行交流切磋,接受產業多元資訊,深入了解農業資材的特性,以及土壤中微生物及養分平衡的重要性,學習以低成本自製液肥方法。更逐步建立符合臺灣良好農業規範的標準化生產流程,取得產銷履歷驗證。余典種植的甜柿面積約1.5公頃,品種有「富有」和「次郎」兩種。對於柿子的管理,他應用果樹環刻技術、適時斷水、疏蕊等方法來達到降低落果率,利用修剪及疏果來提升產量及品質的關鍵,並不斷累積經驗,因應環境變化而做出合宜的管理措施。
除了柿子外,余典對於設施栽培也充滿興趣,他特別前往彰化,拜訪溫網室蔬菜栽培界的農業達人,學習最符合經濟效益的經營模式,俾能創造出最大的產值。余典的溫網室栽培,是以籃耕離地栽培,種植小番茄與牛番茄等蔬菜,此法方便亦可預防病害的蔓延。透過設施栽培,除能穩定產量及提高品質外,也能降低生產風險。由於努力與付出,使他入選為第一屆全國百大青農,透過臺東區農業改良場及陪伴師輔導,協助控制作物病蟲害,提升栽培技術,亦指導余典進行產銷紀錄等銷售成本估算,得知小利潤及大支出於何處,大幅改善田間操作,並協助輔導設計甜柿禮盒,運用百大青農頭銜讓其往後品牌行銷與通路拓展方面,皆有相當助益,目前其產品在市場上已具有相當知名度。
余典的成功案例,帶動了部落青年返鄉從農熱潮。目前於「笑咪咪綠色農場」工作者,皆是霧鹿部落族人,已有年輕一輩的族人與他合作,擴大栽培面積種植番茄。余典希望未來能有更多部落青年返鄉共同打拼,但他也提醒有志從農青年,從農風險與投入成本都很高,務須做好心理建設,調整好心態;從農之路很辛苦,很容易產生挫折感,但相信有努力終究會獲得成功。務農好處即為生活規律且單純,亦能兼顧家庭,歡迎加入青農的行列。
余典未來除持續提升甜柿與番茄的品質和產量外,也規劃園區朝休閒觀光方向發展。甜柿園內道路兩旁種植杜鵑花、山櫻花等景觀花卉,讓遊客在視覺上能有所享受,療癒人心。他也提供甜柿樹認養,於園區特定區域讓消費者體驗種植,了解植物生長過程,同時體會農民的辛勞,學習珍惜食物。因應網路行銷潮流,他也開發多元的網路購物市場,藉由異業結合,讓家鄉的優質農產品,有更多的機會讓消費者認識。相信余典那股以成為農夫為榮的熱情,加上對於守護甜柿的情感,定能讓他逐步實現心中的理想。
資料來源:臺東區農業改良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