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龍子弟陳百科推黑豆復耕 兩年拓展50公頃
後龍從日治時期就盛產西瓜,一直到民國四、五十年代,都還是北部最大的西瓜市集,除西瓜外,還有後龍三寶:西瓜、番薯、花生,打響後龍農產名聲。
陳百科是後龍子弟,從小就幫忙阿公種田,70年次的他,退伍那年適逢雷曼兄弟破產的金融海嘯潮,本來陳百科在外商公司工作,但一方面感受到大環境不好,二來父母年紀也大了,又常常唸著,希望孩子們能陪在身邊,所以他乾脆辭去了工作回到後龍老家。
不過,回到後龍的陳百科發現,這裡沒有大型工業區、工作機會又少,剩下的只有農田最多。剛開始,陳百科選擇種植山藥,因為看到山藥所含的黏多醣體可以增強免疫機能、對人的身體有益。然而,在種植過程中,他深刻感受到農村的人口外移嚴重、人工很不容易找,再加上山藥無法機械化種植,他只好辛苦地撐完第一輪生產、自己開著小貨車載出去賣,同時,也尋找其他的可能。對於這段種植山藥的過程,他只能笑笑說自己:「年輕時候不懂事!搞不清楚農村的狀況。」
剛回到家鄉時,所有的土地承租都得透過在地朋友介紹,「年輕人要找地承租真的非常困難」,有時候還會租到水源到不了的地方、或者水太多的田地,陳百科說,沒辦法,總是會遇到這種事。除此之外,陳百科看上了家鄉後龍工廠少的優勢,沒被污染的農地相對多,所以他一開始就決定用自然農法耕作,不灑農藥、和雜草共生。
不過這樣長滿雜草的田,自然引起地主跟周遭農友的叨唸:「怎麼整片都是草!」,走入田裡有時還會發現,被周邊的農夫嫌草長太多,走道上方便噴藥的地方,都會被順便噴一圈,跟自然農法的田區相比,很明顯地看得到對比。
陳百科在自然無毒的耕作過程中,體會到養地的重要,豆類固氮效果強、又可以機械化栽培,讓在地的農夫除了種植瓜類外,還可以透過種植綠肥大豆,養地、復耕農田,因此,陳百科開始嘗試種植黑豆。
決定要種植黑豆後,陳百科特地到西螺,向地方上種植黑豆的農夫拜師學藝,從選種、栽培、管理、施肥、病蟲害防治等,整套的流程都學起來。因為他拒絕使用基因改造豆類,選擇有機方式,種植台南區農業改良場育成的黑豆新品種「台南五號」。
回到後龍之後,他首先在在阿公的祖田所在地─秀水社區推動,許多沒種植過黑豆的農友常常跑來問他:「要噴什麼藥?」「哪些藥可以用?」等等,為此,陳百科開始在當地推廣吉園圃認證,從打破農人既有的慣性農法開始,先讓農藥控制在安全容許的範圍內,然後再往帶低農藥、或零農藥殘留。
為了擴大後龍地區黑豆栽培面積,他與後龍農會配合,跟西螺丸莊醬油簽約合作,由農會協助收購、推廣黑豆、購入黑豆烘乾機等。目前,跟農會有契約的黑豆種植面積約30公頃,沒有契約的大概20公頃,後龍總共約有50公頃的種植面積。
陳百科說,要協助農民銷售,透過和廠商契作、吸引更多食品加工廠來後龍設點等,才能讓種植黑豆的農民沒有後顧之憂。
放眼未來,陳百科認為友善土地栽培黑豆,是非常有前景的產業,陳百科目前已通過有機轉型期認證,除原料種植,他也發展黑豆茶等加工產品。後龍農會也請台南農改場的專業技術員到後龍,替農友上課,印製黑豆田間標準化作業手冊,但是在地農夫多是七、八十歲的老人家,要讓大家相信不噴藥也能有收成,仍需再努力。另外,儘管黑豆可以機械化,但若沒有年輕人回來加入,也會有斷層的危機,這些都是後龍發展黑豆產業的隱憂。
資料來源:https://www.newsmarket.com.tw/blog/6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