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魚蝦也能智能化!養殖門外漢變身科技漁民
嘉義縣有一位漁民陳泓碩,11年前從北部回到老家嘉義從事養殖業,他靠著多聽、多學、多嚐試的努力,最後將科技融入在漁塭中,他透過手機隨時掌控漁塭的變化,並且馬上做調整,不但節省了電費,魚蝦的育成率還更加穩定成長,原本的養殖門外漢成了科技漁民。
在低密度養殖環境中長大的金鯧和白蝦,不只過得很幸福,嘉義縣義竹鄉的漁民陳泓碩還把科技運用到漁塭中。漁塭裡紅色泳圈上的儀器,就像是控制中心,透過手機連線,隨時監控漁塭裡的一切。
陳泓碩提到,「老一輩的漁民他們習慣以他們長久以來的養殖經驗,然後去看水色的變化對,那藉由水質監測,其實跟所謂老一輩目測水質、水色,一樣差不多的道理,只是我們以科學的方式去做一個驗證,然後去做更敏感性、更精確性的處理方式。」
今年42歲的陳泓碩,11年前回到嘉義,一頭栽進了養殖業,獲選全國百大青農,還以智能方式養蝦養魚,成功轉型為「科技漁民」。
陳泓碩表示,「以前我們養魚的其實你說現在這個時候,你要帶小孩出去玩是沒辦法的,(裝了監測系統)透過監視系統,我可以去看可以去這些控制水車開關,我現在星期六、日都可以帶小孩出去玩。」
陳泓碩將傳統漁塭變成科技漁塭,智能設備的運用,讓每個月的電費每分地減少大約5千元左右,水產的育成率還因此更穩定。
陳泓碩說「放養的金鯧魚,心理準備有一半是要讓牠們死掉的,裝了之後,像以今年來講,三池大概存活率都有9成以上。」年輕的一代用自己的方式讓魚蝦的育成率更好,也讓傳統的養殖產業進入科技漁業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