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愛與青春 跌跌撞撞築夢高平
第1屆百大青農 徐怡君
用愛與青春 跌跌撞撞築夢高平
高平番茄觀光農場,是一對夫妻為愛築夢的成果,66年次的徐怡君,21歲婚後便與丈夫一腳踏入農業,靠著借來的創業基金,用彼此的青春一路摸索著番茄與草苺的歷程,歷經病害之苦、天災摧折、市場起落與人潮淡出,如今終於讓番茄轉紅了。
燃燒青春闖農業 從種草苺與番茄開始
徐怡君1998年婚後便開始於露天栽種草苺,但產季太集中,而且遇雨只能讓它爛,賺不到錢。第2年,媽媽不捨夫妻倆辛苦,拿了筆錢投資,加上丈夫貸款,搭溫室加種番茄,看好產期長,可平衡營收。「嫁為農人婦,也沒想過要去上班,可是開始做之後,那段時間就很掙扎,我怎麼不去做個準時上、下班的上班族就好了啊!」徐怡君說。
徐怡君表示,「決定在溫室種番茄,草苺依然以露天,是因為丈夫也都有在接觸,對他來說並不是很困難的事情,但是遇到青枯病導致沒收成,那時原有的信心就幾乎快喪失,怎麼搭建了設施還會這樣,才去思考要怎麼去克服這個難題。」
「當結實累累的番茄植株罹患青枯病,一株株接連枯萎,找不到方法去挽救,所有的前輩都教我直接拔掉,當時就疑惑也很埋怨,為什麼你們都不教我這可以怎麼救,根本難以狠下心去拔,心在淌血啊!」,徐怡君辛酸的說。如今她對新進的農友也是說直接拔掉,種了近20年的她明白了,青枯病就是沒有辦法。
建立籃耕法 善用科技照顧籃子裡生
茄科的青枯病是土壤傳播,病原難以根除,但是溫室都搭了,徐怡君從水耕栽培法得到了靈感,他們便以籃耕離地,換新土壤的方式,「那時候設施加上籃耕是很陌生的,我們摸索了好一段時間,在介質上,也試過很多國家及品牌,最後才以荷蘭的泥炭土作為適合種番茄的選擇」。
高平農場還有全自動化的養液設備,可精確地調配營養液,搭配滴灌系統設計,定時定量讓植株補充水分及養分,維持作物的最佳狀態。另外,再視生長狀況調配有機肥,加強植株的抗病性,運用這些設備也有效的達到省時省力的效果,而滴灌的使用也可節省70%的用水量。徐怡君表示,「其實我們一直在試,因為在滴灌系統裡的管線,還蠻容易就阻塞的,也很難去清潔,這部分一直是困擾,廠商有出什麼新材料就會去試」。
觀光焦點轉移 客少滯銷找出路
新竹縣關西鎮118線道本來就有著許多觀光農園,徐怡君指出,「當時剛做的時候,只要桃太郎這一個番茄品種,就很好賣」,遊客絡繹不絕,採果不亦樂乎的盛況,也無需特地做廣告,遊客自然而然就來。
然而隨著2001年初,新竹縣橫山鄉內灣商圈的崛起,便令剛起步的農場以及118縣道相形失色。「可是做了幾年後,發現遊客越來越少,不曉得為什麼人都不見了,原來是當時內灣商圈崛起,人都往那邊走了,後來幾年更慘,交流道下來後都往台3線去了」,徐怡君感嘆的說。
重新思考並找出路,像是品種更多元、經營模式不要再只是待在原地等人來採,舉辦互動的活動和開發批發的通路等等。還有食農教育形式,徐怡君說,「消費者還是需要教育的」,像是一般在挑農產品會選漂亮又大的,有時候天氣不對,那不好看的食物就必須被浪費掉嗎?所以,我都會和遊客說明,品質不如預期的時候,我們要試著去接受,我們農場販售番茄就不會分大小,價格都一樣。
徐怡君表示,「早期番茄有8成是給行口,這兩年降到剩5成,直接銷售的部分持續增加。」早期因為供應給行口的農場很多,除了品質好,高平農場更要求規格一致給批發商,後來從行口購買的客人也都會指定高平番茄。
臺灣在1月份左右是番茄的盛產期,也是高平農場草苺產量多的時候,亦為採果遊客潮的高峰期,自然會相對減少對行口的量,以避免削價競爭,將空間和產量提供給遊客體驗,所以還是有調整的空間。徐怡君說,「我們也不會說把最好的都留給現場採果,也不會因為今天採果的遊客爆多,就去開放生產給行口的地方,所以行口的部分也是有在經營」。
副產品研發 入選百大獲解決
一次和朋友們聊天偶然得知百大青農的專案計畫,徐怡君表示,「栽培實務上都不是問題,我們想要的是加工問題,因為常常遇到生產過剩問題,想做成副產品,如果能像計畫裡提到的,有個團隊幫我們解決問題,然後就去試試看」。
桃園農改場推薦史宏財老師作為陪伴師,第1年即研發出100%以番茄製出的番茄麵,是個穩定生產和販售的項目,其餘還研究以小番茄製成的蜜餞、冰品系列,也規劃出假日番茄餐飲。「老師對我們的影響很大,那兩年的時間,試了很多東西,雖然幾乎都是失敗的,因為我們有一些自己的堅持,做出番茄麵,客人反應都很好,當時一直去研究比例、番茄汁的研磨程度,老師他很厲害,很快就找出來麵粉和番茄之間有什麼矛盾的地方,然後去改善」,徐怡君認真的述說著。
徐怡君專業的分享著當時開發產品的歷程,「那時候很多只是試做看看而已,因為堅持不添加任何東西,想秉持天然,番茄蜜餞並不能放,也就沒辦法持續生產販售,有陣子還蠻流行冰淇淋,我們也嘗試番茄冰淇淋,不過番茄本身香氣和味道是很淡的,我們自己吃了都覺得不會想買,不像草苺本身就很香,雖然很有想法,但實際上沒辦法達到的話,就不去生產。」除了見識到老師很厲害之外,還有學習到許多沒接觸過的知識,也因為這個計畫認識了很多不一樣的農業朋友。
徐怡君在輔導小組協助下,獲得許多活動的資訊與參訪的契機,有想法後進而規劃屬於自己農場的體驗設計。徐怡君說,「因為自己做一定都是埋頭苦幹,多幾個人幫助你也許可以更快找出方向,所以我都很建議新進農民都可以去試試看,像原本有個來我農場實習的男生,後來他自己做的時候,我有和他說可以參加遴選百大看看,也有入選成現在的第3屆百大」。另外,徐怡君道出做農業都會遇上銷售的困境,「用什麼方式,可以讓價格掌握在自己手上」,我們直接面對遊客,所以價格是自己訂,這在行銷層面上亦是很重要的一環,該要多思考怎麼去建立起自己的通路。
確立目標與理念 深信術業有專攻
徐怡君對新進青農表示,「如果要投入農業,首先要設定具體的作物目標,否則摸索的時間會很長,再來則要鎖定好客層在哪裡,還有你是要以什麼樣的栽培農法,這都會縮短那些不必要的時間,這也是以我的經驗來給予建議」。
對於想投入農業的生力軍來說,上述怡君的建議都確立好了,再去找專家老師或農場學習,也要知道有什麼樣的資源,畢竟新進農民或許栽培技術就需要協助。如果很多資源你不懂得利用的時候,透過計畫的陪伴,可以知道東西去哪裡申請,有問題可以找誰,避免如同徐怡君長期的摸索與自己拼了命的在做,她在與相關專家接觸後才瞭解原來有改良場這種單位,以往都是請教地方農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