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獼米-東河鄉蔡禮闈
:::

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獼米-東河鄉蔡禮闈

文/圖 廖勁穎 蔡楹庭

       「泰源幽谷」位於東河鄉海岸山脈,由馬武窟溪的南北兩支流在泰源相逢,合力穿越海岸山脈,開鑿成美麗的泰源幽谷。從臺11線穿過陰濕的小馬隧道,進入谷中驟然陽光明媚,蔥蘢碧綠的青山環抱,溪水蜿蜒,有如身歷陶淵明桃花源記中的景致。再深入就是海岸山脈面積最大的泰源盆地,環境優美、水質純淨,土壤肥沃,加上獨特的盆地氣候,不僅適合作物生長,更有許多豐富的野生動物。臺灣獼猴是泰源幽谷最常見的主人,常常成群結隊的四處巡邏,不時在田地裡打滾嬉鬧,松鼠、果子狸、山豬是常客,山羌、穿山甲、環頸雉等也經常到田裡玩耍。獲選農委會百大青農的蔡禮闈說,「這些動物就跟作物一樣,都是部落自然生態的共生者,如果為了作物的產量,犧牲環境和動物,是我們最不願意做的事情,所以我用友善環境的方式來生產」。

       蔡禮闈是東河鄉泰源部落第四代阿美族人,父母親以種植水稻為生,原本是人人羨慕的國小老師,因為母親一句「沒人買我的米」,便毅然離開穩定的工作,棄教從農,開始跟隨部落耆老學習耕作水稻;在這個過程中,她發現雖然有好的氣候環境,也有好的農產品,但是在無法加值的情形下,農產品價格低迷,青年人口外移,農民老化,部落裡的隔代教養情形嚴重,使得傳統農耕技術沒有好好傳承,造成農村衰退。在苦苦思索對策的同時,先生黃忠文為了支持她,也放棄了公務員的工作,一同投入農事行列。在兩人共同努力下,結合部落產銷班17位農民,發展友善自然農法及有機種植,生產具有在地形象的品牌—「泰源幽谷獮米」,希望從振興部落經濟開始,提升農產業附加價值,加速在地農業經濟發展,並以在地文化為特色,區別消費市場需求。

       但是在產業加值化的過程中,如何獲得更多的知識及掌握正確方向,是需要專業人士協助;正值農委會推動百大青農輔導計畫,蔡禮闈藉由錄取第4屆百大青農機緣,在臺東區農業改良場陪伴師與專家輔導下,開始大幅提升其栽培技術及管理能力,強化生產及行銷技術與經驗。

       「泰源幽谷獮米」是蔡禮闈所建立的品牌,意含臺灣獼猴是泰源幽谷的主人,像吉祥物一樣守護環境,代表著豐富的野生動物族群,也象徵著與自然共存。在產業加值方面,她不吝於稻米產製相關設備的投入,過去已經驗證,一級產業無法使部落發展,唯有透過二級加工和三級服務,甚至互相結合成六級產業,才是成功的關鍵。因此,她已完成綠色保育標章申請,栽培時選擇臺東最具特色的水稻臺東30號品種,並結合部落生產的紅藜、黑米、紅米等,開發各種配方商品。也希望透過稻米產業,使部落青年能回鄉共同發展。

       同時蔡禮闈也結合本身教育專長,帶領部落學童一同接觸大地,透過農業,讓孩童認識自己的土地及文化,在稻米收割時更是部落總動員,藉由老農的諄諄教導,由水稻產業,讓阿美族米粑流(Mipaliw)的傳統精神深植心底,未來也能互相幫助,一起完成工作,不分彼此的情誼,使部落新生命能延續傳統文化價值。

       除了專注品牌行銷以外,蔡禮闈也和臺東大學創新育成中心合作,進行產品研發,更計畫將產區環境納入觀光旅遊元素,結合部落的景點,預計未來推出部落深度旅遊,期望將泰源幽谷的美景,藉由不同層次的行銷帶動部落的產業及商機。

       蔡禮闈的產品目前在百貨公司有實體店面,主要通路以網路行銷為主。她對於商品定位很明確,認為消費者現今吃飯不僅只求吃飽,而是要吃得安全、健康、美味。她將所生產稻米與其他穀物依不同比例混合,並測試最佳烹煮方式,讓消費者能吸取到各種穀物的營養,同時能輕鬆烹煮,如泰源幽谷養生五色米就是由白米、糙米、紅藜、黑米、紅米所組成,還可以用電子飯鍋直接煮食,口感香Q美味。除此之外,也不斷創新設計造型新穎的包裝,如以紫米為基底的黑熊造型,或以糙米為基底的獼猴造型等包裝,讓消費者獲得療癒效果。未來她更規劃以客戶為導向打造客製化產品,如利用紅米作為基礎設計的彌月禮盒,不僅增添喜氣,更能使消費者收到滿滿的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