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新聞
-
2023.02.21
花東天然環境優種植咖啡占全台2成 縣府力促黑金產業
隨著飲品習慣西化,國內咖啡相關產業的產值逐年提升,花蓮縣政府積極輔導農友發展咖啡產業,舉辦相關講習助農有精進管理,盼地方農業多元發展,開創出「黑金」產業。
-
2023.02.20
地球第二大的天然碳庫! 維持土壤健康需靠友善耕作
劉俐均 余信翰
2023年2月19日 週日 下午10:27
台灣地處亞熱帶地區,高溫多雨造就土壤特性,而土壤的健康度也跟農作物產量息息相關,像是位在台南玉井的農民,用溫室栽種番茄,不過近年來卻發現,每一區的產量有所不同,找來專家團隊來檢驗,才發現原來每一區的土壤質地不同,在栽種上也要有區隔,而維持土壤健康,不只能幫助作物生長,也能儲存二氧化碳,成為地球的天然碳庫。 -
2023.02.20
冷鏈決定農產品價格 高雄六龜理集貨廠今動工
農委會從2021年推動「建構農產品冷鏈物流及品質確保示範體系」計畫,在行政院的支持下,2022年1月將整體冷鏈推動經費由原訂的新台幣84億提高至126億,加速完成台灣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相關建設。高雄六龜冷鏈理集貨包裝場今天(18日)舉辦動工典禮,農委會主委陳吉仲出席致詞表示,「誰決定冷鏈空間,誰就決定農產品價格」。
-
2023.02.18
省工高效農機補助 第一階段二月廿日開始受理
為加速農業耕作機械化,並協助改善缺工及協助農民因應汛期搶收之需求,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糧署持續輔導農友購置普遍需求之農機,擴大推動省工農業機械、新研發農機、農事服務機械、農噴無人機、引進省工農機及碳匯農機等六項補助措施。
-
2023.02.18
農糧署食米教育作伙來 多元傳承米食文化
為讓學童從小瞭解米食文化、米食營養及在地生產在地消費之正確認識,農糧署推廣食米教育,鼓勵學校以「國產稻米」結合在地農特產作物為主要素材,讓米食教育融入課程及課外活動,並透過學校、家庭及社區之橫向連結,落實知識培養及促進米食文化傳承。
-
2023.02.17
天降蕎麥—無人機撒播技術 舒緩農業缺工問題
花蓮縣玉里雜糧產銷班第2班的蕎麥栽培面積達655公頃為全國之冠,為節省人力成本,農委會花蓮區農業改良場投入無人機的撒播研究,成果顯示蕎麥應用無人機撒播可提高作業效率5倍以上,達到減碳不耕犁效果並降低每公頃近5,000元生產成本。
-
2023.02.17
扎根高雄食農成果豐碩 !開啟專家學者推動會 培育全民食農素養
高雄市政府農業局不遺餘力地推動食農教育,旨在提高市民對農業及糧食生產系統之知識,並完善全民食農教育的發展。依據食農教育法的規定,農業局制定了「高雄市政府食農教育推動會設置要點」,該要點已於本年2月14日生效。
-
2023.02.16
氣候異常影響 台南將軍胡蘿蔔供應量估減4成以上
台南將軍區的農民,熟練的採收胡蘿蔔後,接著再打包裝箱,準備交給中盤商。
但今(2023)年受到氣候影響,胡蘿蔔不只長不大,產量還減少。像是這樣一塊1分地,大多採收7、8000台斤,跟往年1萬2000到1萬6000台斤比,產量銳減。
-
2023.02.16
水利署嘉南管理處、「水圳教育聯盟」合作 共推烏山頭水庫環境教育
農委會農田水利署嘉南管理處今年將向環保署申請烏山頭水庫認證為環境教育設施場所,讓國人更深入了解烏山頭水庫特殊的水利設施,並增進歷史文化景觀的認識,2/22於烏山頭水庫舊送水口舉辦「烏山頭水庫環境教育園區x水圳教育聯盟合作備忘錄」簽署儀式。
-
2023.02.15
省水8成省工7成 苗栗區農改場推廣轉作釀酒高粱
苗栗區農改場今天表示,已在苑裡鎮辦理栽種釀酒高粱推廣活動,除省水8成並省工7成,且田間收益之外,搭配稻作4選3政策每公頃可獲獎勵金4.5萬元,位在大區輪灌每公頃可多領3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