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經營專區
開創農業加值新模式
本中心團隊定位為協助農民團體發展經濟事業之經營管理輔導平台,由農業經營管理輔導經驗豐富之顧問專家組成輔導及教學團隊,提供農民團體經營管理能力提升之「輔訓合一」服務,結合訓練及產業輔導整合發揮最大綜效,以雙軌及分階段方式引導農民團體思考產業未來整體發展策略,重新排序思考邏輯引導創新思維,翻轉農業開創產業整合加值新模式。此外,藉由農民團體發展過程的經營知識與成果累積,運用多元的分享傳承方式,推廣專區及產業價值鏈發展模式,加速成功經驗的學習複製,引導農民團體持續精進提升。
專區的起源
為維護優良農地,改善小農結構與農地零星分散的農業經營問題,並強化農民產銷技能、提高農民收益、發展農民團體及農業企業機構經濟事業、促進地區農業發展,農委會於民國96年起推動農業經營專區示範性計畫,建立農地集團化利用之互利合作機制。
農委會以區域農地群聚利用觀點切入,輔導農民團體建置「農業經營專區」作為農業安全生產基地,透過契作生產整合專區內產銷班、農民、青農等,促進地區農產業合作結盟,發展共同經營合作模式,同時建立與消費市場通路合作模式,進而提升農民與農民團體之整體收益,帶動產業永續發展與落實農地永續經營。
什麼叫做農業經營專區?
所謂農業經營專區,是以農民團體及農業企業機構為專區經營主體,選定實際可經營之耕地面積100公頃以上之範圍,採由下而上共同參與方式,農民團體及農業企業機構整合專區內農民,政府給予專案輔導,進而維護優良農地,並建立安全農業之生產基地。
農業經營專區之建置,以3年為一期程,由農民團體及農業企業機構擬定經營構想書與年度細部計畫說明書向政府提出申請,執行時以簽訂「專區土地利用公約」,進行(1)農地利用、(2)組織整合、(3)培育訓練、(4)產銷經營,及(5)友善環境五大面向的農業經營整合與自主管理工作。
專區建置面向
主要期望能藉由農業價值鏈的盤點,透過人的努力、地的利用、物的優質及價的提升,營造產業轉型契機、發展農民團體及農業企業機構經濟事業、增加農民農業經營收入。
輔導面向
計畫輔導推動以產業價值鏈加值概念為核心,引導農業經營主體建置農業經營專區作為農業安全生產基地,由經營主體整合專區內生產的農產品,與農民契作形成緊密且穩定的供應鏈關係。
專區輔導面向
輔導工作主要透過經營管理觀念導入,藉由每次的輔導討論帶領農民團體釐清問題找出解決對策,協助其經濟事業發展。
輔導面向包括:
- 經營能力面:透過資源盤點找出產業發展瓶頸及可協助發展的關鍵點,規劃經濟事業未來發展策略與目標,並展開行動方案。輔導提升產品及服務品質水準、規劃建置符合安全標準之加工廠、分級包裝處理標準作業流程制定、作業流程的品質管控等,逐步建構產業的核心競爭力。
- 生產整合面:引導經營主體整合當地及專區之農民與生產組織,建立生產標準作業流程、輪作制度、病蟲害共同防治、安全健康種苗、資材共同採購等,推動農產品安全驗證(如產銷履歷、有機驗證)。
- 行銷加值面:協助經營主體瞭解目標市場需求,規劃開發符合市場需求之產品,進行品牌形象塑造、產品訂價、通路開拓與配置、顧客關係管理等,並協助推動農商合作模式,提升農民與經營主體整體收益,促進產業永續發展。
輔導推動手法
針對經營主體整體經營績效,主要輔導手法乃利用工商業界所使用的總體績效整合管理TPIM (Total Performance Integration Management)手法來運用在農產業,透過這套手法可以將經營者的經營理念落實到每個組織部門,其主要方式為利用“關鍵績效指標”(KPI)來管理執行績效(Total Performance),讓管理者能夠因應變動的市場環境,隨時敏銳掌握關鍵績效的指標,發揮最佳的管理效能,提升組織績效,讓產銷組織能由過去「感情的集合體」轉變為具共同願景與目標的高績效「經濟集合體」。
TPIM輔導推動步驟
總體經營績效整合管理輔導透過4個步驟的管理循環持續改善追蹤,提升經營效率與目標達成。
除了針對經營主體整體經營績效進行輔導追蹤外,也將視各輔導單位事業發展類型需要進行主題性輔導,透過顧問現場診斷評估後決定改善優先次序,輔導內容包含動線規劃與改善、投資報酬率估算、軟硬體購置之適用性與效益評估、食品安全管理體系建立、商品銷售分析管理、服務品質提升、顧客關係管理、行銷規劃建議等。除原輔導單位之專責顧問外,也會視需求搭配本中心相關領域專長顧問或邀請相關專家學者會同參與實地輔導工作,以提高輔導成效。
※資料參考來源:農業經營專區執行操作手冊(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