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新聞
-
2023.02.01
溫室氣體減量有新招農委會攜手環保署農業領域減碳創造新價值
為具體擴大農業部門溫室氣體減量效益,讓農民在淨零排放趨勢下獲得實質碳收益,農委會與環保署共同合作在既有環評增量抵換機制下新增農業場域可應用之操作方式,環保署於今(112)年1月19日修正發布「行政院環境保護署審查開發行為溫室氣體排放量增量抵換處理原則」第4點,增加開發單位取得溫室氣體抵換量之來源,納入多項農業可操作項目,未來開發單位在執行環評溫室氣體增量抵換承諾時,將可從農業部門取得溫室氣體抵換量來源。
-
2023.02.01
持續推動屠宰場建置肉品衛生安全管制系統(HACCP)
為提升肉品衛生安全,農委會政策推動屠宰場現代化及肉品冷鏈升級,輔導屠宰場導入HACCP制度,有助於肉品產業全程實施HACCP。目前已有16家取得屠宰場HACCP驗證證明書,農委會將持續鼓勵屠宰場建置HACCP,以促進屠宰場導入現代化管理水準並提升肉品品質。
-
2023.01.31
淡水忠寮社區打造魚菜共生區 健全保育鳥類循環生態系統
為了推動食農教育,淡水區忠寮社區長期參與新北市農村再生計畫,新北市農業局與水保局協助食農教育課程增能培訓及場域道路改善,近期農業局更以淨化水質、穩定邊坡及環境景觀營造為主軸,打造魚菜共生示範區,健全二級保育鳥類循環生態系統,後續社區也將推出生態導覽及食農教育活動,歡迎大家來金牌農村走走。
-
2023.01.31
丁香魚產卵秘辛首次影像紀錄 水試所建議設禁漁區延長禁漁期啟動雙重保護
丁香魚是澎湖特產,國內99%的丁香漁獲都來自於澎湖,加工製成小魚乾後,有多種料理方法,雖然禁漁期的規定實施超過20年,但近年漁獲量仍是明顯減少,農委會水產試驗所進行丁香魚資源調查,在澎湖北海海域水深15米的海底首次以影像記錄到丁香魚的產卵行為,建議澎湖縣政府將丁香魚產卵場「白沙鄉赤崁海域」設為禁漁區,並將禁漁期提前至4月實施,為期2個月。
-
2023.01.30
設施袋耕技術助攻脆質哈密瓜栽培 「卡蜜拉」產量顯著提升3成多
宜蘭及北部地區設施栽培脆質哈密瓜,為了提升土地利用效率,常會以「袋耕」取代傳統土耕栽培,但哈密瓜根系受限袋耕空間無法拓展,產量偏低,農委會花蓮區農業改良場針對新北、宜蘭及北花蓮等區域氣候環境條件,開發脆質哈密瓜設施袋耕管理技術,僅調整種植時間、留果位置,即可有效提升脆質洋香瓜「卡蜜拉」單果重及可採收率,讓產量平均提升33.6%,甜度維持15度以上的好品質。
-
2023.01.30
小面積栽培省工利器 附掛式雜糧播種裝置每小時完成半公頃
國內推廣進口替代雜糧作物栽培,但目前市面上尚無適合小面積栽培的中型雜糧播種機可供農民使用,農委會臺東區農業改良場開發附掛式雜糧播種裝置,適合不同粒徑雜糧作物使用,附掛在臺東場開發太陽能電動車上播種,每小時可完成半公頃,效率比手推播種器高,且購置成本僅約10餘萬元。
-
2023.01.19
林下經濟作物新增馬藍、天仙果 助益林業開發藍染、藥膳產品
農委會林務局為了活絡山村社區及原住民部落發展綠色產業,推動林下經濟,16日公告新增馬藍及天仙果為林下經濟品項。馬藍是天然藍染工藝重要原料,天仙果則是藥用植物,民間常用作藥膳燉補藥材,林下經濟栽培有助開發多元林產品,增加林業經營收益。
-
2023.01.19
全台學校每週用248公噸有機食材 促友善農業發展
農糧署今天表示,106年起推動學校午餐使用3章1Q國產食材以來,每週有機食材用量已達248公噸,促進國內有機及友善耕作面積占比成長至2.5%,既讓學童吃安心並促進淨零排放。
-
2023.01.18
前鎮漁港啟用逾50年 政府投入81億元打造國際級遠洋漁港
前鎮漁港為國內最大遠洋漁港基地,建港啟用逾50年,市場及碼頭設備老舊、水深無法滿足大型漁船需求,不僅卸魚作業及批發市場重疊,周邊廢污水問題,交通停車空間不足,已無法滿足現代化漁港需求。行政院長蘇貞昌於108年10月視察該港指示前鎮漁港更新計畫,陸續投入總經費81億元,全面提升前鎮漁港設備更新,並改善漁民及外籍船員生活場域及休息空間,打造國際級遠洋漁港及新型魚市場,為我國海洋產業及城市經濟觀光注入活水。
-
2023.01.18
兩大柑橘類害蟲天牛預防勝於治療 巡園、監測、物理防治就有好效果
對柑橘類果樹危害較大的天牛有兩種,即斑星天牛與窄胸天牛,目前在柑橘類果樹上沒有推薦農藥,但只要有認真巡視果園,發現成蟲可立刻移除,或以鐵網、魚網等包覆樹頭,防止斑星天牛產卵在果樹上,燈光誘引可騙來窄胸天牛再集體消滅,農委會農業試驗所表示,天牛體長2至3公分不等,除非在飛行中,否則看到就能徒手就抓除,只要有預防有控制,對果園就不會造成重大災情。